關于健康長壽·養性的名人名言大全
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莊子·刻意》
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
——《素問·上古天真論》
以治氣養性,則身后彭祖。
——[西漢]韓嬰《韓詩外傳》
善養者終之,旁擾者半之,虛用者夭之。
——[三國魏]曹植《辯道者》
要道甚省不煩,淡泊、無為、自然。
——[三國魏]曹植《桂之樹行》
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于情,憂喜不留于意,泊然無感,而體和平。
——[三國魏]嵇康《養生論》
喜怒悖其正氣,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
——[三國魏]嵇康《養生論》
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人,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也。
——[三國魏]嵇康《養生論》
損之者,如燈火之消脂,莫之見也,而忽盡矣。益之者, 如苗禾之播植, 莫之覺也,而忽茂矣。故治身養性,務謹其細……若能愛之于微,成之于著,則幾乎知道矣。
——[晉]葛洪《抱樸子·極言》
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
——[晉]葛洪《抱樸子·極言》
愛嗇精氣,不極視大言。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甘始東郭延年封君達傳》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莫) 久臥久聽,莫強食飲,莫大醉,莫大愁憂,莫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久必壽也。
——[南朝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
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
——[北朝齊]劉晝《新論·清神》
靜以養身,儉以養性。
——[唐]李延壽等《南朝四代史·陸慧曉傳》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坐傷肉,久行傷筋。
——[唐]孫思邈《千金要方·道林養性》
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
——[唐]孫思邈《千金要方·養性》
寧耐是思事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 涵容是處人第一法,置富貴貧賤死生常變于度外,是養心第一法。
——[明]呂坤《呻吟語·存心》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明]洪應明《菜根譚》
養心之功課有二: 一靜坐之養心,二閱歷之養心。
——梁啟超《湖南時務學堂學約》
所謂靜坐,一定要萬念不起,心如止水。在靜中可以檢討自己的私欲及缺點,尋求真理。
——沈鈞儒《談青年修養》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沈鈞儒《談青年修養》
音樂為養耳,繪畫為養目,美味為養口、養耳、養目、養口,為養身心也。
——潘天壽《聽天閣畫談隨筆》
嘴里沒有牙齒,就仿佛磨坊里沒有磨石;一顆牙齒比一顆金剛鉆寶貴得多。
——[西班牙]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經常保持心胸坦然,精神愉快,這是延年益壽的秘訣之一。
——[英國]弗朗西斯·培根《人生論》
上一篇:關于品格修養·公正的名人名言大全
下一篇:關于社會歷史·制度的名人名言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