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心靈的名言名句大全
言談能忠實地反映出一個人的心跡。
[法]伏爾泰《唐克雷德》
人可以道出自己的心情,卻不敢輕易說出自己的思想。
[法]拉羅什弗科《箴言錄》
無論銅墻石塔,密不透風的牢獄,或是堅不可摧的鎖鏈,都不能拘囚堅強的心靈;生命在厭倦于這些塵世的束縛以后,決不會缺少解脫它的自身的力量。
[英]莎士比亞《裘力斯·凱撒》
一顆善良的心勝過世上所有的腦子。
[英]布爾沃·利頓《與己無關》
只有新奇的事物是眾人追求的目標; 習見既久,即成陳腐; 常道一成不變,持恒即為至德; 人心不可測,擇交當謹慎。世間的事情,大抵就像這幾句啞謎。
[英]莎士比亞《一報還一報》
同樣一顆心,
它既能使人在時間和命運中變得軟弱,
也能使人在意志中變得堅強,
催人去奮斗,去追求,去探索,永不屈服。
[英]丁尼生 《尤利西斯》
事物的存在或發(fā)生,僅存于我們的意識中,且只是為意識而存在,人的意識素質(zhì)是人的最重要的事物。
[德]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純真的心是脆弱的,一句假話就可將它打得粉碎。
[英]布爾沃·利頓《巴倫家族的最后一人》
一個人能直接體悟的,就是我們自己的觀念、感受和意欲,外在世界的影響也不過促使我們體悟自己的觀念、感受和意欲。
[德]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認識到自己罪過的人,心中是最苦的。
[古羅馬]普勞圖斯《鬼怪》
一顆好心抵得過黃金。
[英]莎士比亞《亨利四世》下篇
傻瓜的心在嘴里,聰明人的嘴在心里。
[美]本·富蘭克林《格言歷書》
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心隨身體衰老。
[法]莫泊桑《朱莉·羅麥恩》
人心中有些弦最好別去撥動。
[英]狄更斯《巴納比·拉奇》
誰也無法掏出自己的心,
讓人們看看它有多么真誠。
[英]羅·勃朗寧《斯特拉福德》
人心都是肉長的。
[美]朗費羅《海華沙求婚·導言》
像這大千世界一樣,人的心也是千差萬別的。
[古羅馬]奧維德《愛的藝術》
出賣朋友的信任,違背最神圣的許諾,把我們胸中的秘密公開出去,恣意敗壞一個受過我們欺騙而在離開我們的時候依然尊重我們的朋友的名譽,這一切就不是過失,而是靈魂的卑污和丑惡了。
[法]盧梭 《懺悔錄》
我們?yōu)榱讼G笞陨淼钠桨玻褎e人送下墳墓里去享受永久的平安,可是我們的心靈卻把我們折磨得沒有一刻平靜的安息。
[英]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戲劇集》
所有具有特權(quán)身份或出生在特權(quán)世家的人士,即使他是出生在帝王之家,比起那些具有偉大心靈的人士來說,只不過是為王時方為王而已,具有偉大心靈的人,相對于他的心靈來說,永遠是王。
[德]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能達到最高境界的,
是心靈,而不是智慧。
[美]朗費羅《航船的建造》
一個心靈優(yōu)美而思想豐富的人,在他一有任何可能就爭取把自己的思想傳達于別人以便由此而減輕他此塵世中必然要感到寂寞時,也會經(jīng)常只用最自然的,最不想兜圈子的,最簡易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德]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像腦子一樣,
心靈也有它自己的記憶,
秘藏著珍貴的回憶,
隱匿著恩賜者的情思。
[美]朗費羅《從我的扶手椅談起》
越是內(nèi)心里有欠缺,他越是希望在別人眼里被看作幸運兒。
[德]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在我看來,心靈的力量要強于有圍墻的城市。
[英]黎里《恩迪米昂》
心靈空虛是厭倦的根源,這就好比興奮過后的喘息,人們需要尋找某些事物,來填補空下來的心靈。
[德]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心靈的創(chuàng)傷是很難愈合的。
[德]歌德《托夸多·塔索》
缺乏內(nèi)在生命的人,其悲慘就好比在暮冬深夜的冰雪中。
[德]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忠貞的胸膛里一顆勇敢的心靈,就像藏在十重鍵鎖的箱中的珠玉。
[英]莎士比亞《查理二世》
人的內(nèi)在生命性質(zhì)是使我們心靈滿足的直接源泉,我們整個感性、欲望和思想使我們不滿足,直接的源泉也是因為我們內(nèi)在生命的性質(zhì)。
[德]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即使環(huán)境完全相同,每一個人的心靈也并不合乎他周圍的環(huán)境,名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心靈世界中。
[德]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喜歡炫耀與愛好正直,這兩者是很難結(jié)合在同一個靈魂之內(nèi)的。
[法]盧梭《論科學與藝術》
人生物質(zhì)器械之均齊,關系并不重要,惟思想及意見之均齊乃大為危險。
[英]羅素《贊閑》
人要避免厭倦的最好方法,莫如增長自己的心靈財富,人的心靈財富愈多,厭倦所占的地位就愈小。
[德]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我從我所作的罪惡中清楚地體會到這個道理,一個人在一生中只不過是活了他生命的一半,要等到肉體死亡的時候,他才開始過靈魂的生活。
[法]盧梭《愛彌兒——論教育》
一個徹底否定求生意志的人,從外表看起來,他的確是貧窮,一無所有,既無歡樂亦無生趣的人,但心靈則是一片清澄,充滿寧靜和喜悅。
[德]叔本華《愛與生的苦惱》
如果靈魂是無形的,那么,在身體死亡之后它也能繼續(xù)存在的;如果它比身體存在得久遠,那就證明上帝是無可懷疑的。
[法]盧梭《愛彌兒——論教育》
任何一個人,不管他的靈魂多么卑鄙,他那顆心多么粗野,到時候也不會不發(fā)生某種愛慕之情的。
[法]盧梭《懺悔錄》
一本描寫圣者內(nèi)在生活的歷史,也就是他們心靈掙扎和獲得恩寵的過程史。
[德]叔本華《愛與生的苦惱》
靈魂總是不知不覺地與占據(jù)著靈魂的對象成比例的;而造就出偉大的人物的,便是偉大的時勢。
[法]盧梭《論科學與藝術》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戰(zhàn)國)莊周《莊子·田子方》
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戰(zhàn)國)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
(戰(zhàn)國)荀況《荀子·不茍》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晉) 傅玄 《傅子·正心》
心為萬事之主,動而無節(jié)即亂。
(唐)吳兢《貞觀政要·規(guī)諫太子》
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
(唐) 白居易《天可度》
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
(宋) 朱熹《詩集傳·序》
水靜極則影像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宋)晃迥《昭德新編》
心冥,則無所往而不冥。
(宋)鄒浩 引自《宋元學案》
學道之人,雖曰有心,心常在定,非同猿馬之未寧;雖曰無心,心常在慧,非同株塊之不動。
(明)洪應明《菜根譚》
心為人一身之主,如樹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壞了心。
(明) 楊繼盛《遺囑》
心術不正,即事事不正。
(明) 薛瑄《讀書續(xù)錄》
心如水之源,源清則流清,心正則事正。
(明) 薛瑄《讀書續(xù)錄》
心一松散,萬事不可收拾; 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心一執(zhí)著,萬事不得自然。
(明)呂坤《呻吟語·存心》
心,靈物也; 不用則常存,小用之則小成,大用之則大成,變用之則至神。
(清) 唐甄《潛書·辨儒》
鬧時煉心; 靜時養(yǎng)心; 坐時守心; 行時驗心;言時省心; 動時制心。
(清)金纓《格言聯(lián)璧》
吾人之心,貴于能小,又貴能大。能小者,不使其流蕩;能大者,要使其開闊。
(清)張伯行《困學錄集粹》
外表美的缺陷可以用內(nèi)心美來彌補,而心靈的卑污卻不是外表美可以抵消的。
秦牧《勇敢地追求美》
心靈上一道皺紋比眼角上十道魚尾紋還要衰老,還要敗事,還要可悲。
趙鑫珊《哲學與當代世界》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心靈都是一個深不可測的大海。
從維熙《斷橋》
養(yǎng)心之功課有二:一靜坐之養(yǎng)心,二閱歷之養(yǎng)心。
梁啟超《湖南時務學堂學約》
辛酸的眼淚是培養(yǎng)你心靈的酒漿。
傅雷《傅雷家書》
一顆真正強壯的心靈,不該只容得下別人給我們創(chuàng)造的歡樂。那樣,歡樂就太過輕飄飄,有如氣球,它經(jīng)不起環(huán)境給它的輕微的戳刺。
夏易 《港島馳筆》
我認為幽默的發(fā)展是和心靈的發(fā)展并進的。因此幽默是人類心靈舒展的花朵,它是心靈的放縱或是放縱的心靈。惟有放縱的心靈,才能客觀地靜觀萬事萬物而不為環(huán)境所囿。
林語堂《論東西文化的幽默》
幸福是來自內(nèi)心的感受,是一種心靈的震顫,一種永恒的甘美。
郭楓《快感和幸福之間》
形體物質(zhì)的快樂,不等于心靈的幸福,形體物質(zhì)的不快樂,同樣也不等于心靈的不幸福。
柏楊《柏楊妙語·人生篇》
一切美好的事物只有憑心靈之眼才能被覺察到。
胡品清《水仙的獨白》
把自己投入到群體中,才能得到心靈的平靜; 守著一片土地,播種一些苗種,才能領略到生命的喜悅。
郭楓《所愿在紅塵》
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 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心之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萬事之本源也。
孫中山 《建國方略》
夫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國家政治者,一人群心理之現(xiàn)象也。是以建國之基,當發(fā)端于心理。
孫中山 《建國方略》
上一篇:關于幻想的名言名句大全
下一篇:關于忍耐的名言名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