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欲望的名言名句,欲望的名人名言,欲望名言警句大全
我們要體會到,在欲望中間,有些是自然的,有些是虛浮的; 在自然的欲望中,有些是必要的,有些則僅僅是自然的; 在必要的欲望中,有些是幸福所必要的,有些是養息身體所必要的,有些則是生命本身的存在所必要的。
〔古希臘〕伊壁鳩魯《致美諾寇的信》
自然所要求的財寶是確定的而且容易得到的,虛浮的欲望是不能饜足的。
〔古希臘〕伊壁鳩魯《著作殘篇》
克瑞密羅斯可是從來不曾有人對你 (財神) 感覺滿足的。若是一個人得了十三條金子,他就還想多,要十六條了。假如得了十六條,他又想要四十條,否則他就是這生活不值得生活了。
〔古希臘〕阿里斯托芬 《財神》
即使事情的發生和發展盡如人愿,世界也不會變得更好些。
〔古希臘〕赫拉克利特 《斷片》
一個事物越是被更多的人所欲望,它就越好。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修辭學》
我們應該滿足于自己所有的東西,貪求無益的東西,往往會把手頭的東西也失掉。
〔古希臘〕伊索《伊索寓言·穴鳥和鴿子》
如果對財富的欲望沒有饜足的限度,這就變得比極端的貧窮還更難堪。因為最強烈的欲望產生出最難當的需要。
〔古希臘〕德謨克利特 《著作殘篇》
我被圍于誘惑之中,每天和口腹之欲交戰; 這種食欲和淫欲不同,不能拿定主意和它毅然決絕,如我對于絕欲的辦法; 必須執住口腔的羈勒,駕御控縱。
〔古羅馬〕奧古斯丁《懺悔錄》卷10
一切混亂不定都是由于放縱引起的。正是放縱違背了日常的常規和正當的理性。它和靈魂的欲望不能被壓抑的推論完全無關。正象節制欲望能遏止需求,使這些需求遵從理性的規律,從而保持內心的平衡一樣,有害物,放縱卻能徹底破壞內心的平常狀態。所以人們是為憂慮、害怕和其他一切混亂不定的因素所纏繞。
〔古羅馬〕西塞羅 《辯論集》
能約束自己的人最有威信。
〔古羅馬〕塞涅卡 轉引 自 《外國名人名言錄》
金錢的貪求……和享樂的貪求,促使我們成為它們的奴隸,也可以說,把我們整個身心投入深淵。
〔古羅馬〕朗吉弩斯《論崇高》
唯利是圖,是一種痼疾,使人卑鄙,但貪求享樂,更是一種使人極端無恥,不可救藥的毛病。
〔古羅馬〕朗吉弩斯《論崇高》
吝嗇鬼永遠處在貧困中。
〔古羅馬〕賀拉斯 轉引 自 《外國名言一千句》
唉唉!一切的付款都是多么痛苦呀!
拿走性命,拿走老婆,但決不要拿走人的錢袋。
〔英〕拜倫《唐璜》
閃閃發亮的財寶對于守財奴是甜蜜的,
第一個孩子的誕生對于父親是甜蜜的,
報復是甜蜜的——尤其是對于女人,
劫掠對于士兵,獎金對于海員是甜蜜的。
〔英〕拜倫《唐璜》
人類是理智的動物,因此他永遠是一個矛盾體。他感覺到自己的內心深處,他的思想遠達宇宙的盡頭,于是他夾在這兩者中間被撕成碎片,絕不存在其他可能。
〔英〕赫茲里特 《論性格》
我們對那些最渴望得到的東西也會逐漸產生厭倦,甚至可能是以最快的速度。
〔英〕塞繆爾·巴特勒 《平凡的觀察》
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口泉眼,不斷噴涌出生命、活力、愛情。如果不為它挖溝疏導,它就會把周圍的土地變成沼澤。
〔英〕馬克·拉瑟福德 《日志選頁續篇》
有些欲望對于維持生命運轉是必需的,而且,那些真實需要得到滿足的人們,一定承認那些幻想。
〔英〕塞繆爾·約翰遜 《拉塞勒斯》
要在競爭的渴望和價值之間求得平衡,這對于人類的智慧來說,似乎是一項過于困難的任務。多少年來,知識界的精英們喋喋不休地探討那些毫無用處的問題; 而權貴們為了獲取或保住那些無利可圖的占有物則一直把士兵當炮灰。
〔英〕塞繆爾·約翰遜《有感于近期對福克蘭島問題的重視》
因為貪心不足的緣故,反而失去他們原有的技能。
〔英〕莎士比亞 《約翰王》
人生有兩種悲劇,其一為欲望難遂,另一為欲望得遂。
〔英〕蕭伯納 《人與超人》
每一個人的天堂,就是他的欲望。
〔英〕摩爾 轉引自《經營66妙方》
商品欲若與權力和榮譽分開,那將是很有限的,因為一般的能力即可使其完全滿足。真正上乘的欲望不會為物質舒適的嗜好所左石,立法機關以賄賂方式攫為己有的商品,或藏有經專家鑒定的古代名家作品的私人畫廊,這些追求的是權力和榮譽,而不是為了得到舒適的住處。當舒適的生活得到保障時,個人和團體所追求的將是權力而不是財產: 他們也許以追求財產來作為得到權力的手段,也許為獲得權力的增加而放棄財產的增加,但是在這兩種情形中,他們的基本動機都不是經濟的。
〔英〕 羅素 《權力論》
一個人只要有沒有得到滿足的欲望,他就需要更多的商品; 只要他有任何新的價值可以提供出來交換這些商品,那就會是一種有效需求。每年有十萬鎊收入的人如果意外得到一萬鎊,他決不會把它鎖在箱子里,他不是增加開支一萬鎊,就是自己把它用在生產上,要不然就把它借給別人用到生產上。無論在哪種情形下,需求都會增加,只是目的不同而已。如果是增加開支,他的有效需求就會是建筑物、家具之類享受方面的需求。如果把這一萬鎊用在生產上,他的有效需求就會是可以雇用新勞動者從事工作的衣物、食品和原料等方面的需求,但這仍舊是需求。
〔英〕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的確,他想要錢——非常想要。他非常想自己成為一個雇主,而不是一個受雇的人。不過,他以他那種敏銳的、有算計的方式知道,他要馬蒂爾達并不是為了金錢。他既想要金錢,又想要馬蒂爾達。但是,他告訴自己,這是兩個分別開來的欲念,而不是一個。沒有這筆錢,他跟馬蒂爾達就沒法過活。可是他想要她并不是為了這筆錢。
〔英〕勞倫斯《你撫摸了我》
每一個人對于食物的欲望都要受有限的食量的限制;但對于享用品、建筑物的裝飾、衣服、車馬、家具等物品的欲望卻似乎是沒有限制或確定界限的。
〔英〕亞當·斯密《國富論》
求得王權往往反不如失去王權。
〔英〕彌爾頓 《復樂園》
不要贊美錢財吧,那是笨人的圈套,
是聰明人的障礙物或陷阱,
它常常削弱美德,腐蝕美德,
很少鼓勵美德,去作值得稱贊的事。
我若覺得嫌惡,便拒絕錢財和國王,
那有什么妨礙?所得的并不是一個
金碧輝煌的冠冕,不過是個荊棘的頭圈,
帶著許多危險、煩惱、憂慮和長夜的失眠。
〔英〕彌爾頓 《復樂園》
她的丈夫眼睛看著身后的天空,收割,牲畜和土地,她的眼睛卻緊盯著世界上人的活動; 她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人類為了達到相互了解而進行的戰斗,她凝神諦聽著男人們在贏得勝利時的自言自語;她的最強烈的欲望是根據這場在遠方未知世界的邊緣正在進行的戰斗而定。她要了解,她要成為戰斗的主人。
〔英〕勞倫斯 《虹》
完全消除欲望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也是不理想的。切斷欲望,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把欲望從精神的意識方面抑壓到潛在的意識方面去,雖是可能的,但這要帶來一些弊病。代替這種方法的是把欲望引向對自己是正當的,對人類對宇宙也是善良的目的。
〔英〕湯因比《展望廿一世紀》
當這種意向是朝向引起它的某種事物時,就稱為欲望或愿望。后者是一般名詞,而前者則往往只限于指對食物的欲望——饑與渴。而當意向避離某種事物時,一般就稱之為嫌惡。欲望和嫌惡,這兩個名詞都來自拉丁文,兩者所指的都是運動,一個是接近,另一個是退避。希臘文的這兩個字意義也是這樣,一個是接近,另一個是退避。自然本身確乎往往是在把某些真理推給人們,事后人們如果超乎自然限度之外去尋求什么東西時,他們就會在這些真理上摔一跤。經院學派在單純的行走或運動的欲望中完全沒有發現實際運動存在,但他們又必須承認其中有某種運動,于是便把這種運動稱為隱喻式的行動。其實這不過是一種荒謬的說法,因為語詞雖然可以稱為隱喻式的,物體和運動卻無法稱為隱喻式的。
人們所欲求的東西也稱為他們所愛的東西,而嫌惡的東西則稱為他們所憎的東西。因此,愛與欲望便是一回事,只是欲望指的始終是對象不存在時的情形,而愛則最常見的說法是指對象存在時的情形。同樣的道理,嫌惡所指的是對象不存在,而憎所指的則是對象存在時的情形。
欲望與嫌惡有些是與生俱來的,如食物的欲望、排泄和排除的欲望,以及其他幾種不多的欲望都是;后二者也可以稱為對體內所感到的某種事物的嫌惡,這樣稱呼更恰當。其余的欲望則是對具體事物的欲望,是由于經驗而來的,是由于本人或其他人嘗試其效果而來的。因為我們對于自己完全不知道的事物或相信不會有的事物,除開進行嘗試以外便不可能有更多的欲望。然而嫌惡則不但是對自己知道曾經有損于本身的事物可以具有,而且對于不知道是否有損于我們的事物也可以具有。
〔英〕霍布斯 《利維坦》
在嘉莉的心里,正如世上的許多人一般,本能和欲念往往還是勝利者。哪個人不是如此呢。她跟著她的欲念走。他是被動的時候多,主動的時候少。
〔美〕西奧多·德萊塞 《嘉莉妹妹》
大凡不能克制自己的嗜欲,不知聽從理智的指導而摒絕目前的快樂或痛苦的糾纏的人,他就缺乏一種德行與努力的真正原則,就有流于一無所能的危險。
〔英〕洛克 《教育漫話》
膽怯的人渴望獲得十足的價值,卻只要求十分之一。大膽的人要求雙倍的價值,結果以取得足價折衷了事。
〔美〕馬克·吐溫《赤道環游記》上卷
如果你特意去觀看月亮,它就成了華美而無價值的東西。
〔美〕愛默生 《論文集(第二輯) · 自然》
我們真實的愿望僅僅是求異,從這一邊搖擺到那一邊,而且每一次新的搖擺都受到熱烈歡呼,前一次搖擺得到的卻是蔑視。
〔美〕伯納德·貝倫森 《日記》
正如一位哲學家所說的,欲念有自己的一套推理; 它們不與它們所喜歡的和足以使它們發作的東西對立,它們能說會道,引誘力大,很活動,以致不需要明確性就可以說服我們的理性,或至少迫使理性成為它們的參與者。如果明確性想去抑制欲念,欲念也毫不在乎。這時,欲念可以大勝理性。我想把欲念比作傲慢的賣弄風情的女人,這種女人在能夠勾引有理性的人的心靈和擾亂他們的理智的時候,最為滿意。凡是認為我使欲念得到了它們本來沒有的權力是不對的人,都是幸福的!
〔法〕馬布利《哲學家經濟學家對政治社會的自然的和必然的秩序的疑問第二封信》
因此欲望無非就是人們賦予理智的那些能力的活動;這種活動之追求一個對象,乃是這個對象的缺乏造成的那種不安所決定的;這種活動也決定了形體的各種能力的活動。從欲望產生出各種激情,愛、憎、希望、恐懼、意志。因此這一切仍然只是變相的感覺。
〔法〕孔狄亞克《〈感覺論〉的理論節要》
人的性格都被一種貪得無厭的欲望掩蓋住: 貪婪別人的財物,用不正當的手段攫為己有。他們的眼睛發亮,舉止氣勢洶洶; 但是站在伯爵、鄉間警察和護林隊隊長面前,大伙沒有一個張嘴。
〔法〕巴爾扎克《農民》
無邊的欲望的詩篇往往被占有所扼殺,獲得的事物難得同夢想符合。
〔法〕巴爾扎克《改邪歸正的梅莫特》
他常常想用金錢來取得王子般的華貴生活,滿足他的種種欲望,但是他從來沒有好好滿足過自己的欲望,當每一次失敗奪去了他的希望的時候,他憤怒了。
〔法〕左拉《金錢》
人人都生來具有一種相當強烈的傾向,喜愛統治、財富和歡樂,并且對于懶惰有很大的興趣; 因此人人都愿意得到別人的金錢、妻子或女兒,作別人的主人,隨心所欲地役使別人,自己什么事都不做,或者至少只做一些非常對口味的事情。
〔法〕伏爾泰 《哲學辭典·平等》
人享到了安樂,窺見了幸福,慣于把安樂與幸福看做分內之物。所得越多就越苛求,而所求竟遠過于所得。
〔法〕丹納《藝術哲學》
無論健康或患病,我向來情愿順從強加于我的欲望。我賦予我的癖好與欲望以極大的權力;我不喜歡以一種毛病來糾正另一種毛病,我恨那些比疾病本身更令人煩惱的治療。
〔法〕蒙田 《人生隨筆》
我們總是身不由己: 恐懼、欲望、希冀仍在推著我們走向未來。
〔法〕蒙田《散文集·我們的特性帶著我們遠離自己》
如果持續得足夠長久,絕望本身就會成為一座讓你感到安寧和松弛的圣殿。
〔法〕圣伯夫《約瑟夫·德洛姆的生活、詩歌與思想》
我所知道的宇宙中的唯一惡習就是貪欲; 所有其他惡習,不管怎么稱呼它們,都只不過是這種惡習的變種和不同表現而已:這是一切惡習的海神、財神,是它們的基礎和媒介。請分析一下虛榮、自負、驕傲、野心、狡猾、偽善、邪惡;同樣,請把我們的大多數假道德來一個分解,最終,你到處都會得到這個不可捉摸的、有害的因素——貪欲: 甚至在無私的當中你也會再次發現它。但是,個人利益這種普遍的瘟疫,這種慢性熱癥,這種一切社會的癆病,難道它能在從來找不到養料、甚至找不到任何一點危險的誘因的地方流行開來嗎?
我想不會有人對這個明顯的命題提出異議: 在沒有任何私有財產的地方,就不會有任何因私產而引起的惡果。
〔法〕摩萊里 《自然法典》
肉體的欲念、眼睛的欲念、驕傲,等等——事物有三等:肉體、精神、意志。肉欲的人是富人、君主:他們以肉體為目的。好奇者和學者: 他們以精神為目的。智者: 他們以正義為目的。上帝應該統御一切,一切都復歸于上帝。在肉體事物方面,當然由欲念統御著; 在精神方面當然由好奇心; 在智慧方面,當然由驕傲。并非我們不能以財富或者以知識為榮,但那不是驕傲的地方; 因為承認了一個人有學問,我們就不會使他信服他的高傲乃是錯誤的。高傲的當然乃是智慧: 因為我們不能承認一個人使自己有智慧并引以為榮乃是錯誤的;因為這是正義的。唯有上帝才能賜給智慧;而這就是何以凡以自己為榮的,就在上帝之中以自己為榮。
〔法〕帕斯卡爾 《思想錄》
靈魂對于永恒的渴望,表明了它的虛弱無能,是它不配得到永恒的確切標志。它永遠也得不到永恒。
〔法〕亨利·德·蒙泰朗 《明晰的神秘》
沒有欲望的人民是怯懦和愚笨的,它不會有力量,不會有勇氣,不會有魄力,不會有決心,也不會有熱情。
〔法〕泰·德薩米《公有法典》
仔細研究我們的一切欲望,我們就會發覺幾乎所有的欲望都包含著一些我們難以啟齒的內容。
〔法〕雨果《笑面人》
欲望是有益的,同樣,有益的是欲望的滿足——因為欲望從而增添。
〔法〕馬丁·杜·加爾 《蒂博一家》
用于滿足欲望的手段,我們稱之為能力,這種能力的運用也就是人類的體力和精神的勞動。
但是正因此能力也就是欲望的自然的限界,因為是它提供滿足欲望的手段。為了使整個的有機體活動起來,大自然在享受的滿足中安置于它的一切魅力和刺激,并且使這些刺激對于官能發揮作用。于是官能發動欲望,欲望發動能力,能力發動人的活動。活動的成果又可以供享受,在享受中立刻又引起對于官能的刺激,從而又進一步引起欲望。
〔德〕威廉·魏特林《和諧與自由的保證》
一切人為了滿足獲得的欲望而應用的全部能力,謂之生產; 而一切人為了滿足享受的欲望所應用的全部能力,謂之消費。
要求去取得那提高和改善一切人的欲望和能力的知識,這就是知識的欲望; 通過這些知識去領導一切人的欲望的滿足和能力的交換,這是管理。
所以社會的組織必須按照人類的不同的欲望和用于滿足這些欲望的能力而包含下列這些部分:
1. 管理,或者說知識的能力,
2. 生產,或者說獲得的能力,
3. 消費,或者說享受的能力。
〔德〕威廉·魏特林《和諧與自由的保證》
為了另一些人的利益而克制某些人的欲望,如果這些人心甘情愿,就把這種克制叫做道德,如果那個人起而反抗,就把它叫做罪惡。
以這種方式而對于許多人的欲望部分自愿,部分強迫地加以克制的方針,人們把它叫做風俗道德。這種為了另一些人的利益而克制某一些人的欲望的做法造成了社會關系中的可恨的不平等,產生并且不斷地增加法律、犯罪和刑罰。
〔德〕威廉·魏特林《和諧與自由的保證》
欲望是發動整個有機體的動力,為了免使這個動力松弛,大自然做了這樣的安排,就是人的能力愈發展,愈完善,人的欲望也就隨著愈強烈; 例如人們起初只是走路,后來人開始騎馬,再后來又乘坐車船,為此人們修筑了大路和運河;一旦習慣了這些工具之后,欲望又推動他去發明火車和輪船。現在這些工具還正在逐漸日益改進,并且誰又知道,將來航空的交通工具不也會改進到這樣,甚至使公路和火車都成了不必要的東西呢。人的欲望和他的能力的界限就是這樣不斷地日益擴大的,并且通過這種能力的擴大而這樣一步步造成我們所說的進步。
〔德〕威廉·魏特林《和諧與自由的保證》
從全體人的欲望和能力的自由與和諧中,產生出一切好的東西,反之,由于為了若干少數人的利益而壓抑克制這種欲望和能力,則產生出一切壞的東西。
〔德〕威廉·魏特林《和諧與自由的保證》
我們把一切欲望分為三大類:
1)獲得的欲望。這些欲望的滿足人們稱它為:獲得、占有、財產、收益等等; 滿足了這種欲望的人,人們稱之為業主、財產所有人、買主、主人、東家等等。
如果這種欲望的滿足是通過對別人的欲望的強力或欺騙的壓制以及通過利用和剝奪他們的能力而達到的,這就叫做: 搶掠、盜竊、破產、盤剝取利、欺詐、捐稅;但有時候也叫做工資、收益、盈利等等。
2)享受的欲望。這種欲望的滿足,人們稱之為: 健康、富裕、幸福、名譽、光榮、娛樂等等。滿足了這種欲望的人,人們稱為:富有的、幸福的、滿意的、快樂的、一個會享福的人等等。
如果這種欲望的滿足是通過對于別人的欲望的強力或欺騙的壓制以及通過利用和剝奪他們的能力而達到的,這就叫做:奢侈、浪費、過分、殷富、驕奢淫佚等等。
3)知識的欲望。這種欲望的滿足,人們稱它為: 智力、聰明、才能、學識等等; 滿足了這種欲望的人,人們稱為:有智力的、聰慧的、天資優秀的、學識豐富的等等; 如果這種欲望的滿足是通過對于別人的欲望的強力的或欺騙的壓抑以及通過利用和剝奪他們的能力而達到的,這就叫做專橫、欺騙、說謊等等。
其余的一切欲望,或者構成這些欲望的一部分,或者產生于為了滿足這些欲望而去進行能力的運用。
求獲得、求享受、求知識的欲望是一切人所共有的欲望,而且是從這一種欲望產生出那一種欲望;因為人不可能享受他還沒有獲得的東西,也決不能獲得他還不知道在那里和怎樣去獲得的東西,所以知識的欲望究竟是社會有機體的主要的動力,通過它來領導其余的一切欲望。
〔德〕威廉·魏特林《和諧與自由的保證》
一個人的欲望和要求產生于社會能力的產品在他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因此人所貪求的主要只是眼前所實有的、對于它們的存在和用途有所認識的東西; 因此人類的欲望從屬于人類的能力。
正因為這樣,因此人類每一代的能力的總和和它的需要的總和永遠是一致的。如何使這種總的一致和每一個個人的能力與欲望的不相等相互和諧,這就必須是社會的任務。大自然給了社會執行這個任務的手段,但是如何運用這個手段則委之于社會本身。
正是由于這種能力和欲望的和諧,人類在他們童年時代的狀態是一種幸福的狀態,因為,那時候每一個人都具有他所需要的一切東西,并且每一個人都能夠得到另一個人所具有的一切東西。
〔德〕威廉·魏特林《和諧與自由的保證》
由于個人能力的差異,各個人決不可能不和社會結合而充分滿足他的欲望。
〔德〕威廉·魏特林《和諧與自由的保證》
獲利的欲望、對營利、金錢(并且是最大可能數額的金錢) 是追求,這本身與資本主義并不相干。這樣的欲望存在于并且一直存在于所有的人身上,侍者、車夫、藝術家、妓女、貪官、士兵、貴族、十字軍戰士、賭徒、乞丐均不例外。可以說,塵世中一切國家、一切時代的所有的人,不管其實現這種欲望的客觀可能性如何,全都具有這種欲望。在學習文化史的入門課本就應當告訴人們,對資本主義的這種素樸看法必須扔得一干二凈。對財富的貪欲,根本就不等同于資本主義,更不是資本主義的精神。倒不如說,資本主義更多地是對這種非理性欲望的一種抑制或至少是一種理性的緩解。不過,資本主義確實等同于靠持續的、理性的、資本主義方式的企業活動來追求利潤并且是不斷再生的利潤。因為資本主義必須如此: 在一個完全資本主義式的社會秩序中,任何一個個別的資本主義企業若不利用各種機會去獲取利潤,那就注定完蛋。
〔德〕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論
必須注意,財富的積累源于兩種非常不同的心理因素,更清晰地表現為在物質財產重負下死的欲望,首先表現為保證產業延續的欲望,即使以其大多數孩子的個人利益為代價也在所不惜。在此情況下,除了使自己的造物在他死后能有一個理想的生活,從而保證家庭的榮耀,延續祖先的生命這種愿望外,基本上是利己主義的動機。
〔德〕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在近代社會,我們不顯著地否定生活對享樂欲望的要求。從某種高的觀點看來,這實在是很可歡喜的現象。人類漸漸地理解了要做“人”,一般的人非有與人類相當的生活不可,于是他們要以和生活享樂的觀念相合適的形式來求目的實現。
〔德〕倍倍爾《婦女與社會主義》
換言之,人在次要的事情上受較重大的事情支配。為了重大的、全局的、一般的事情,人們犧牲不重大的、次要的、個別的事情; 人們的奢侈欲望要從屬于根本的、迫切的需要。
〔德〕狄慈根《人腦活動的本質》
——這個世界的大人物的貪欲正好比那永遠吃不飽的鬣狗,流著饑餓的口涎去搜尋獵物。——他們已經把全國鬧得烏煙瘴氣了——拆散了未婚妻和未婚夫——親手撕裂了婚姻的神圣的紐帶——這里毀滅了一個家庭的平靜的幸福——那里把一顆年輕的,沒有經驗的心交付給蔓延的黑死病;還有死的女學生一面在詛咒和痙攣,一面罵著他們教師的名字。
〔德〕席勒《陰謀與愛情》
一切欲望皆出于需要,所以也就是出于缺乏,所以也就是出于痛苦。這一欲望一經滿足也就完了;可是一面有一個愿望得滿足,另一面至少就有十個不得滿足。再說,欲望是經久不息的,需求可以至于無窮。而 〔所得〕 滿足卻是時間很短的,分量也扣得很緊。何況這種最后的滿足本身甚至也是假的,事實上這個滿足的愿望立即又讓位于一個新的愿望;前者是一個已認識到了的錯誤,后者還是一個沒認識到的錯誤。
〔德〕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真正的幸福應該永遠是我們欲望的目標,但它是否這樣是有懷疑的余地的; 因為人們常常不大想到它,而我在這里已不止一次地指出過,除非欲望是受理性的引導,它是趨向當前的快樂而不是趨向幸福即持久的快樂的。
〔德〕萊布尼茨《人類理智新論》第2卷
索性毫無顧慮地聽從你的本能和欲求罷,但這不是說某一個別的,而是說要聽從所有一切的本能和欲求! 如果這樣,你也就不會沉溺于其中的任何一個。
〔德〕費爾巴哈《說明我們哲學思想發展過程的片斷》
意志是對于我們的一種內在自然力量的作用的直接意識。對于這一力量的意向——這種意向由于受到對立力量的阻礙,還沒有發揮作用——的直接意識,在意識中就是愛好或欲望; 各種戰斗力量的斗爭就是猶豫不決; 一種力量取勝,就是意志決定。如果具有意向的力量僅僅是我們與植物或動物所共有的力量,那么,在我們的內在本質中就發生了分裂和貶低;欲求不是與我們在物的序列中的地位相稱,而是低于這種地位,并且按照通常的說法,完全可以被稱為低級欲求。如果這一趨向活動的力量是人類全體共有的力量,那么,這種欲求就與我們的本質相稱,可以被稱為高級欲求。一般而論,后一種力量的意向可以有充分理由稱為道德律。這種力量的作用就是合乎道德的意志,由此產生的行為就是德行。那種低級力量取勝,而與高級力量不和諧,則是缺德; 前者戰勝后者,無視后者的反對,就是罪惡。
〔德〕費希特 《人的使命》第1卷
滿足! 請以你的品格使我富足,
若沒有你,富足也是枉費。
〔伊朗〕薩迪 《薔薇園》
人們首先感到必需,其次尋求效用,接著注意舒適,再遲一點就尋歡作樂,接著在奢華中就放蕩起來,最后就變成瘋狂,把財物浪費掉。
〔意〕維柯《新科學》第1卷
清澈的河水,綠茸茸的堤岸上長著一棵美麗的丁香。在高高的枝頭有一朵花。那潔白的花瓣映在河里,河水想占有它。
“它是這么美 …… 這么美……”河水不停地叨叨咕咕。
水波平息的瞬間,似乎看到了潔白花朵的倩影。河流把希望寄托在水波上。愿它掀起波濤。可是,仍然看不清那朵丁香花。
河流開始激動起來,它變得越來越不安靜,越來越兇猛。
河流還是不能夠占有丁香花。丁香樹長得很好,花兒開在高枝上。河流掀起惡浪拍打著河岸,直到沖毀堤壩,在混沙和石頭中間,帶走了純潔又孤獨的丁香花。
失去羈絆的欲念和這混濁的波濤一樣,引導著別人和自己一同毀滅。
〔意〕達·芬奇《達·芬奇寓言·丁香和河流》
我的熱烈的愿望迫促著我,急于要看看大自然這位巧匠所創造的那些豐富多彩的光怪陸離的形狀,在這些懸崖地帶漫游了一段路程之后,我來到了一個巨洞口,霎時間目瞪口呆,原先沒有覺得有這么一個洞。我彎腰蹲下來,用左手扶住膝蓋,用右手遮住沉下去的緊皺的眉頭,左右腑視,看看洞里有什么,盡管洞里漆黑,什么也看不見。這樣呆了一會兒,突然間有兩種情緒涌上心頭: 恐懼和欲望,恐懼是為著那漆黑的有威脅意味的深洞,欲望是為著要知道那里面究竟有什么可驚奇的東西。
〔意〕達·芬奇 《筆記》
獲取領土的欲望確實是很自然的人之常情。人們在他們的能力允許的范圍內這樣做時,總會為此受到贊揚而不會受到非難。但是,如果他們的能力有所不及,卻千方百計硬是要這樣干的話,那么,這就是錯誤而且要受到非難。
〔意〕馬基雅維里《君主論》
貪愛銀子的人不因得到了銀子知足。貪愛富裕的人也不因得到利益知足: 這也是空虛。
《舊約全書·傳道書》
欲望即人類的本質。
〔荷〕斯賓諾莎 《倫理學》
切莫絕望,甚至不要為了你從不絕望這一事實而感到絕望。
〔奧地利〕卡夫卡 《日記》
欲望與克制往往并存,二者都是正當而真實的。
〔印度〕泰戈爾 轉引自 《泰戈爾評傳》
退會,子羽謂子皮曰:“叔孫絞而婉,宋左師簡而禮,樂王鮒字而敬,子與子家持之,皆保世之主。齊、衛、陳大夫其不免乎! 國子代人憂,子招樂憂,齊子雖憂弗害。夫弗及而憂,與可憂而樂,與憂而弗害,皆取憂之道也,憂必及之。大誓曰: ‘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三大夫兆憂,憂能無至乎?言之知物,其是之謂也。”
(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元年》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
(戰國)荀況《荀子·禮論》
民之有欲有惡也,欲有六淫,惡有四難。從六淫,國弱;行四難,兵強。故王者刑于九而賞出一,刑于九則六淫止,賞出一則四難行。六淫止則國無奸,四難行則兵無敵。
民之所欲萬,而利之所出一,民非一,則無以致欲,故作一。作一則力摶,力摶則強; 強而用,重強。故能生力,能殺力,曰攻敵之國,必強。
塞私道以窮其志,啟一門以致其欲,使民必先行其所惡,然后致其所欲,故力多。力多而不用則志窮,志窮則有私,有私則弱,故能生力不能殺力,曰自攻之國,必削。故曰:王者,國不蓄力,家不積粟。國不蓄力,下用也。家不積粟,上藏也。
(戰國)商鞅《商君書·說民第五》
民勇,則賞之以其所欲;民怯,則恭之以其所惡。故怯民使之以刑,則勇;勇民使之以賞,則死。怯民勇,勇民死,國無敵者,必之。
(戰國)商鞅《商君書·說民第五》
或曰: 仁貪不同心。
(戰國)韓非《韓非子·難四》
禮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忿,忿而無度量則爭,爭則亂。先王惡其亂,故制禮義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不窮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漢)司馬遷《史記》卷23
凡人之性。心和欲得則樂。樂斯動。動斯蹈。蹈斯蕩。蕩斯歌。歌斯舞。歌舞節則禽獸跳矣。
(漢)劉安《淮南子·本經訓》
今人所以犯囹圄之罪。而陷于刑戮之患者。由嗜欲無壓。不循度量之故也。
(漢)劉安《淮南子·汜論訓》
小人非嗜欲無以活。失嗜欲。則失其所以活。
(漢)劉安《淮南子·繆稱訓》
日月欲明,浮云蓋之; 河水欲清, 沙石涔之;人性欲平, 嗜欲害之。
(漢)劉安《淮南子·齊俗訓》
香餌之下,必有死魚。
(漢) 《黃石公三略》
高名令志惑,重利使心憂。親昵懷反側,骨肉還相仇。
(三國·魏)阮籍《詠懷詩》
禮云:“欲不可縱,志不可滿。”宇宙可臻其極,情性不知其窮,唯在少欲知足,為立涯限爾。
(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止足第十三》
物苦不知足,得隴又望蜀。
(唐) 李白 《古風》
滅私欲,則天理明矣。
(宋)程顥《程氏遺書》卷24
人之所欲,適與天相值實難。
(宋)蘇軾《邵茂誠詩集敘》
貪者,民之賊也。
(宋) 包拯 《乞不用贓吏》
士能寡欲,安于清澹,不為富貴所淫,則其所視外物也輕,自然進退不失其正。
(宋)何坦《西疇老人常言》
魚爛緣吞餌,蛾燋為撲燈。
(宋) 魏慶之《詩人玉屑·風騷句法》
人心不足蛇吞象。
(元)無名氏《崔府君斷冤家債主·楔子》
春為茶博士,酒是色媒人。
(明) 馮夢龍《醒世桓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
高飛之鳥,死于美食; 深泉之魚,死于蕓弭。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80
貪癡無底蛇吞象,禍福難明螳捕蟬。
(明)馮夢龍《全像古今小說·陳御史巧勘金釵鈿》
色乃傷身之劍,貪之必定遭殃。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4回
貪歡不省暗傷身。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78回
鳥飛于上,其欲在下,故死于網; 魚潛在下,其欲在上,故死于釣。
(明)莊元臣《叔苴子·外篇》
討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虧; 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損。
(明) 洪應明 《菜根譚》
無欲如至清之水,秋毫必見;有欲如至濁之水,雖山岳之大,亦莫能鑒矣。
(明)薛瑄《讀書錄》卷5
必從人欲恰好處求天理,則終身擾擾,不出世情。所見為天理者,恐是人欲之改頭換面耳!
(清)黃宗羲《與陳乾初論學書》
夫人之生,莫不有耳目口體之欲,不為之節,則日就淫侈,而民力將有所不堪; 故先王不禁其欲,而必以禮為防,所以救民之凋敝也。
(清)方苞《讀子史·又書禮書序后》
西方人言心僅屬人身之一部分,其身與外面接觸,則有種種欲,亦有種種所不欲。所欲則迎之,所不欲則拒之。其實西方自然科學之種種發明,皆與此有關。中國人則認心為一身之主,故身之所欲所不欲,轉屬次要地位。而心之所欲所不欲,則更屬主要地位。
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略論中國心理學》
中國人亦求心與物通。食而飽,衣而暖,臥而得睡,身無多求,則心已安而樂。
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略論中國心理學》
種種的情欲中間,最強而有力,直接動搖我們的內部生命的,是愛欲之情。諸本能之中,對我們的生命最危險而同時又最重要的,是性的本能。戀愛、性欲、結婚,這三重難關,實在是我們人類的宿命的三種死的循環舞蹈(The linked dance of death)。
郁達夫《戲劇論》
欲望者,尚名譽,求財產,赴快樂之類是也。人無欲望,即生涯甚覺無謂。故欲望之不能無,與體欲同,而其過度之害亦如之。
蔡元培 《中學修身教科書》
人之有四肢五官也,有是體即有是體之欲,此中西人之所同也;有目則好美色,有耳則好聽淫聲,有口則好美食,有身則好美服,體則好逸,神則好游,弱則好弄,長則好淫,魄有嗜好,魂為所牽,憧憧往來,朋從而思,稍有金銀,日為欲耗,其有不縱耳目體魄之欲而能顧父母之養者寡矣。
康有為 《大同書》
《三十論》言: “欲者,于所樂境,希望為情,勤依為業。”此言欲之自情,即自希望。此希望之起,恒對于所樂境而起,于非所樂,必不希望故。故欲數是緣別境而有,非通行也。(非于一切境都有欲故,必于所樂境方起欲故,故云欲者,是緣別境。) 勤者,勤劬。以有希望,方厲勤故。故此欲者,勤之所依,能為勤依,是即欲之業用。(《廣論》解勤為精進,則必專就善欲說,若不善欲,便非精進所依。)
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釋》卷上
上一篇:關于欣賞的名人名言名句大全
下一篇:關于欺騙的名人名言名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