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語出唐·白居易《長恨歌》。詩中句曰:“驪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風(fēng)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fù)止,西出都門百余里。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漁陽:天寶元年河北道的薊州改稱漁陽郡,轄區(qū)約在今北京市東面的地區(qū),包括今薊縣、平谷區(qū)等境在內(nèi),原屬平盧、范陽、河?xùn)|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安祿山管轄。鼙(pí):古代軍中用的小鼓,騎鼓。霓裳羽衣曲:著名舞曲名。詩人《霓裳羽衣舞歌》自注:“開元中,西涼府節(jié)度楊敬述造。”一說本名《婆羅門》,開元時從印度傳入中國。這兩句詩寫安祿山反叛,兵進長安城。意思是:駐守在漁陽的安祿山反叛唐廷,敲響戰(zhàn)鼓,揮軍殺入長安,聲勢浩大,驚天動地,驚破了唐明皇正在欣賞的《霓裳羽衣曲》。后人常引用這兩句詩來描述安史之亂,戰(zhàn)爭破壞了統(tǒng)治者燈紅酒綠的奢侈生活;或只引前一句來形容某一事物的聲勢浩大。
例如
①安祿山叛軍臨長安城下時,玄宗倉皇出逃,行至馬嵬坡前,六軍不發(fā),要求除掉禍國殃民的楊貴妃。玄宗不得不忍痛將楊貴妃縊殺軍前。從此大唐江山便在“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的形勢下衰敗下去。(摘自史博《有感于“獨樂”》)
②憑吊這驪山周圍的古建筑群和古墓群,不禁使人又想起了另一幅令人哀怨凄楚的驪駿圖:“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那時的驪駿已不是驍勇的戰(zhàn)馬,而是逃亡的坐騎;不是征戰(zhàn)沙場的駿驥,而是落荒而走的病駒。(摘自柳嘉《驪駿圖——西北紀(jì)行》)
③起句呼天搶地,猶如漁陽鼙鼓,動地而來,似石破天驚,狂濤裂岸,顯得突兀勁峭,問得深沉,問得悲痛。(摘自謝國平等《如泣似訴千古哀音——讀李煜《虞美人》)
④公元755年,就是白居易《長恨歌》里寫的“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的那一年,安史之亂起,黃河以北的中國,陷入血流成河、尸骸遍野的拉鋸戰(zhàn)中。多年不動干戈、未上戰(zhàn)場的官兵,哪里敵得住北方殺來的胡兵胡騎。(摘自李國文《文人的聰明》)
⑤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以致身死國滅;唐明皇寵愛楊貴妃,荒怠朝政、寵信奸臣,以致“漁陽鼙鼓動地來”;明朝萬歷皇帝干脆數(shù)十年不上朝,縱情于聲色犬馬,積弊日深、國事日壞,以致史家感慨“明之亡,不亡于崇禎,而亡于萬歷”。(摘自詹勇《閑話“任性”》)
上一篇:李白《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詩句大意解讀
下一篇:杜牧《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詩句大意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