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語出唐·杜牧《泊秦淮》。詩曰:“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秦淮,即秦淮河,發源于江蘇省溧水縣東北,向西流經金陵(今南京市)入長江。河道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所鑿以疏淮水,故名。商女:指賣唱的歌妓。江:這里指秦淮河。后庭花:即樂曲《玉樹后庭花》。相傳為南朝陳后主所作。后主陳叔寶荒淫奢侈,耽于聲色,終于亡國。他所娛樂的曲子《玉樹后庭花》內容淫靡腐朽,哀傷凄惋,被看作亡國之音。如《舊唐書·音樂志》引杜淹對唐太宗語曰:“前代興亡,實由于樂。陳將亡也,為《玉樹后庭花》;齊將亡也,而為《伴侶曲》,行路聞之,莫不悲泣,所謂亡國之音也。”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秦淮河畔的歌女,只知道唱歌,不知道亡國之恨,還在那河對岸唱著《玉樹后庭花》呢!詩人從夜泊秦淮所見所聞,聯想到南朝君主的滅亡,又從而想到當時最高統治集團的腐化墮落。敘事中有討論,寄寓著無限感慨,諷刺的矛頭所向是不言而喻的。后人常引用這兩句詩來抒寫愛國情懷,為奢靡者敲警鐘。
例如
①所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這所“隔”之“江”便是秦淮河。但即使是再正統的封建官吏和文人,有誰不想領略一下那熱鬧的市廛風光?又有誰不想細細品味那詩一般的情韻,畫一般的意境?(摘自孫遜《靜謐安詳的秦淮河》)
②在那十里洋場,歌臺舞榭,燈紅酒綠,那靡靡之音,神女歌唱,更是不堪入耳,在外侮入侵、國家存亡之秋,聽了真使人有“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感嘆,產生悲憤之情。(摘自孫善康《曼妙清歌動心弦》)
③《夜》這一段景物描寫,與黛玉之死的寫景有異曲同工之妙。“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一邊是莊嚴的工作,一邊是荒淫的生活。(摘自丁祥根《緣情以布境 寫物以言情——〈夜〉寫景藝術舉隅》)
④唐朝杜牧詩云:“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這首詩太有名了,從此“商女”常常被作為紙醉金迷的典型,其實商女亦不乏愛國者。風起云涌的民國時期,就出現過不少頗有氣節的義妓。(摘自民林頤《民國商女有氣節》)
⑤風流雅士們揮金如土、廣筵長席,卻把責任推在無辜的貧弱女子身上,并且在她們頭上硬扣上一頂“紅顏禍水”的帽子,讓我不禁想到了杜牧的《夜泊秦淮》,其所以千古傳誦而不衰的原因就在“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這一聯上。(摘自李厚光《秦淮河畔賦滄桑》)
上一篇:白居易《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詩句大意解讀
下一篇:白居易《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詩句大意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