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在于謹言慎行
原典
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泄盡真機;意乃心之足,防意不嚴,走盡邪蹊。
譯釋
口是我們心靈的門戶,如果防范不嚴,就會把心中的秘密全部泄露;意念是我們心靈的腳,假如意念不堅定,就會走上歧路。
解讀
群居守口,獨處守心
賀若敦是南北朝時期,北周的名將,曾立下赫赫戰功,但說話不注意分寸。在一次勝利后,本以為會升官加爵,可是由于奸人所陷,賀若敦不升反降,對此他很是氣憤。就在信使來送降職信書的時候,賀若敦當即大發雷霆,大罵特罵。這件事馬上就被當時的權臣宇文護知道了,二人素來有恩怨,宇文護就以此事為由,將賀若敦召回,設計逼其自殺。賀若敦自知生還無望,便對兒子賀若弼說:“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當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然后拿起錐子刺破賀若弼的舌頭,希望他能記住自己“禍從口出”的教訓,以及“吾必欲平江南”的遺愿。
賀若弼在一開始還是很注意分寸的,謹言慎行,后來在為隋文帝效力的時候,與韓擒虎滅陳,戰功斐然,官至右武侯大將軍,封宋國公。功成名就以后的賀若弼變得居功自傲、目中無人起來,經常當著別人的面,說宰相不如自己,而自己卻以宰相自居,常和韓擒虎爭功。三番五次以后,隋文帝也受不了了,他大聲地質問賀若弼:“我以高颎、楊素為宰相,汝每倡言,云此二人惟堪啖飯耳,是何意也?”賀若弼頓時嚇得趕緊求饒,隋文帝念其有功在身,沒有殺他,只是將他貶為庶民,雖然后來又恢復了爵位,但隋文帝已經開始疏遠他了。可即便是這樣,賀若弼仍沒有反省自己,最終還是被隋煬帝以誹謗朝政的罪名處死。的決心,就在城南立了一塊三丈高的圓木,并貼出告示:“凡有能搬到北門者,賞金十兩。”百姓們看到告示以后,議論紛紛,說什么的也有,但就是沒有出來試一試的。商鞅見無人出來嘗試,便再次貼告示說賞金加到五十。最后,終于有一個人站出來,扛起那塊木頭就往城北走去,到了北門將木頭一放,商鞅立即命人送上黃金五十兩。
后人曾有詩評價道:“乃翁永訣語堪悲,果定江南副所期。守口未能終死舌,如何忘卻刺錐時。”父子二人皆因說話方式不當而遭遇殺身之禍,可謂是一件奇事。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可見說話方式在為人處事中的重要性。像賀若敦父子這樣口無遮攔、肆無忌憚的說話方式,為自己帶來禍端卻還不知,其下場可悲可嘆。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又曰:“三思而后行”,就是要告訴我們,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注意分寸,少說多做,考慮好以后再說。“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泄盡真機”。從這句話中,我們應該明白,人與人的交往,首先通過語言,“優點可能是偽裝出來的,缺點卻是真實存在的”,如果這時候我們說話不得體,就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還有一些人,說話沒有分寸,什么話都說,跟什么人都說,把自己知道的,聽來的話都說給別人聽,這樣看起來誠實可貴,其實卻是極不明智的選擇。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但凡是一個喜歡打小報告,過來跟你說“誰誰說你壞話了”的這種人,我們要少跟他們說話,因為他們能跟我們打小報告,就一定會向別人打小報告。所以,不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話,都愿意跟你說的人,一定也會跟別人說,對于這種人,我們應該少跟他們交往。
曾國藩曾經有過一副對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群居守口,獨居守心”。上聯是關于做事的,下聯則是關于與人相處的。“群居守口”說的就是,無論何時何地,要管住自己的嘴,明白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
而“獨居守心”指的就是“慎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要做到與在人前時一樣的舉止,因為我們獨處的時候才是最真實的自己,如果人前人后是同樣的舉止表現,不能說是高尚的,最起碼是真實的。然而做到這一點并不是那么簡單的,需要我們從小事做起,從細節抓起,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而且要持之以恒,堅持下去,這就是《菜根譚》中說的“意乃心之足,防意不嚴,走盡邪蹊”,我們要有一種堅定的意志,如果不去在意,就會走上歧路。
戰國時期,商鞅任秦國丞相,為了順利推行變法,使百姓相信變法
這就是“立木取信”的典故,我們要看的不僅是商鞅如何取信于人,還要看那些一直在圍觀的人和那個出來將木頭搬走的人。可以說,五十金在當時絕對可以改變一家人的命運了,面對改變的機會,那些百姓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當他們真的看到那個將圓木搬到北門的人得到了五十金,肯定會唏噓不已,暗恨自己當初為何不勇敢地站出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總是空想,再偉大的夢想,如果不付諸行動都只是一場夢,從小事做起,從細節抓起,堅定意念,一步一個腳印,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人生智慧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因為不在意,而禍從口出,很多時候,我們還是因為不在意,而誤入歧途。管好自己的嘴,守住自己的心,我們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順利,才能獲得成功。
上一篇:名位無須艷羨,饑寒不必常憂
下一篇:和氣如同春風,能解凍消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