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營而求生,非惑乎》原文與賞析
林類年且百歲,底春被裘,拾遺穗于故畦,并歌并行①……
子貢曰:“先生少不勤行,長不競時,老無妻子,死期將至,亦有何樂而拾穗行歌乎?”林類笑曰:“吾之所以為樂,人皆有之,而反以為憂。少不勤行,長不競時,故能壽若此。老無妻子,死期將至,故能樂若此。”②
子貢曰:“壽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惡。子以死為樂,何也?”林類曰:“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營營而求生非惑乎? 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③(《列子·天瑞》)
【注釋】 ①林類: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國時在衛(wèi)國遇見的一位隱士。且:將。被(pī):披。畦(qí):由埂分割成的小塊田地。②子貢:姓端木,名賜,孔子的弟子,因經(jīng)商致富著稱。競時:競爭時運。妻子:老婆、孩子。③情:人之常情。惡(wù):討厭,厭惡。相若:相類。
【譯文】 隱士林類年近百歲,暮春時節(jié)還披著皮襖,在田垅上拾別人收割后遺落下的莊稼穗,他邊拾邊唱。子貢問道:“先生您年少時不勤奮,長大了不努力去競爭時運,年老了無妻子兒女,又死到臨頭了,有什么可快樂的而邊拾邊唱呢?”林類笑著回答道:“能夠讓我快樂的,別人都有,只是他們反而把那些看作憂愁和困苦了。年少時不勤奮、長大了不努力去競爭時運,(不苦心累身)所以能夠這么長壽。年老了無妻子兒女,又死到臨頭了,(沒有老而牽掛、死而哀傷)所以能夠這么快樂。”子貢問道:“長壽是人們所向往的,是人之常情,死亡是人們所厭惡的。您對死亡卻那么樂觀,為什么?”林類答道:“死與生,一往一返。因此在這里死了的,怎么知道不在那里又重生了呢? 因此我怎么知道死與生不是一回事呢,我又怎么知道苦苦求生謀生而不困惑呢,又怎么知道我現(xiàn)在死了不好于過去的活著呢?”
【感悟】 在生死觀上,道家重生而不惡死,認為生死同狀,都是自然界中的一種客觀現(xiàn)象,甚至視死如歸——生為行,死為歸。因而有莊子妻死而歌、《列子》死樂于生的傲視死亡的達觀。
道家的這種自然主義的思想,為我們樹立科學(xué)的生死觀提供了哲學(xué)理論根據(jù)。
上一篇:《與龍榆生論詞書》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蘊廬詩草自序》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