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先覺》原文與賞析
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①以割烹要湯②’,有諸?”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③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湯使人以幣聘之,囂囂然④曰:‘我何以湯之聘幣為哉?我豈若處畎畝⑤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吾豈若于吾身親見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⑥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吾未聞枉己⑦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末聞以割烹也。”(《孟子·萬章上》)
注釋
①伊尹:商初大臣,名伊,生于伊洛流域古有莘國的空桑澗(今河南省洛陽市嵩縣莘樂溝)。因為其母親在伊水居住,以伊為氏。尹為官名。②割烹要湯:割,割菜;烹,烹飪;要,取悅,強求;湯,湯王。③一介:一芥,一棵草,指微少。④囂(xiāo)囂然:怡然自得、不屑一顧的樣子。⑤畎(quān)畝:畎,田間的水溝。畎畝,田間。⑥內:納。⑦枉己:己枉,自己不正不直。
譯文
孟子的學生萬章問道:“有人說‘伊尹是以烹飪技術好而取悅于湯王的’,有這回事嗎?”
孟子說:“沒有,不是這么回事。伊尹在他的有莘國的田野里農耕,而欣賞堯舜的治國之道。如果不符合義、不符合道,把天下作為俸祿送給他,他也不屑一顧;即使一次送給他四千匹駿馬,他也不看一眼。如果不符合義、不符合道,即使是最微小的東西、他也不送人,即使是最微小的東西、他也不求人。湯王派人帶著錢幣前來聘請他,他怡然自得、不屑一顧地說‘我難道是為了湯王的錢幣嗎?我受幣前去為湯王效力,哪有我在田間勞作、在心中欣賞堯舜的治國之道自在呢?’湯王前后三次派人前去聘請伊尹,伊尹最后幡然改變了主意,說‘我與其在田間勞作、在心中欣賞堯舜的治國之道,哪里比得上我協助湯王讓他成為堯舜那樣的圣王呢?哪里比得上我讓那里的人民成為堯舜時代的人民呢?哪里比得上我親身實踐讓它變成現實呢?天生萬民,就是要讓先知的啟發后知的、讓先覺的啟發后覺的。我就是那先知先覺的人啊。我應當用那大道去覺悟他們。我不去覺悟他們,還有誰呢?’思想著,哪怕天底下還有一男或一女沒有受到堯舜圣王之道的恩澤,那就好像是自己把他或她親手推進了陰溝里。伊尹自認為擔負著天下澤民、福民的重任,就前去為湯王效力、并說服他討伐夏桀、拯救那些處于苦難中的人民。我沒有聽說過自己不正不直而能夠成為表率、正人的,更何況自己不正直而能夠匡正天下呢?圣人的行為各自有所不同,有的遠離君主、有的親近君主,有的離開了朝廷、有的留下來做官了,但是他們都能夠做到潔身自好。我聽說伊尹是以堯舜之道取悅湯王的,而不是以烹飪技術。
感悟
作為一位明智的臣子,伊尹可謂能進能退、能遠能近之人。因為他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上一篇:《先王仁義,可以戲而不可以為治》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先要學耐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