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之以道,理之以義》原文與賞析
吳子曰:“夫道者,所以反①本復始;義者,所以行事立功;謀者,所以違害就利;要②者,所以保業守成。若行不合道,舉不合義,而處大居貴,患必及之。是以圣人綏③之以道,理之以義,動之以禮,撫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則興,廢之則衰?!?《圖國第一》)
【注釋】①反:通“返”。②要:緊要。③綏:安撫。
【譯文】吳子說:“‘道’是用來讓人們恢復本性,‘義’是讓人們建功立業,‘謀’是用來趨利避害,‘要’是為了保全家業。如果那些權重位高之人的行為不合于‘道’,舉動不符合‘義’,禍患必定到來。所以,圣人用‘道’安撫天下,用‘義’治理國家,用‘禮’動員兵民,用‘仁’撫慰百姓。這四種品德,認真發揚則國家興旺,棄而不用則國家衰微。”
【評說】作為兵家的吳子注重“四德”(道、義、禮、仁),與儒家推崇的“五常”(仁、義、禮、智、信)異曲同工。兵家與儒家在吳子身上實現了融合,一方面是因為他早年師從儒家的緣故,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先秦諸子具有一種相互學習與借鑒的包容精神。這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祖國傳統文化精髓對于我們今天參與國際競爭、迎接全球化挑戰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上一篇:《粟禾之喻》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臺灣通史自序》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