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禾之喻》原文與賞析
桓公放春,三月觀于野。桓公曰:“何物可比于君子之德乎?” 隰朋對曰:“夫粟,內甲以處,中有卷城,外有兵刃。未敢自恃,自命曰粟。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乎!”管仲曰:“苗,始其少也,眴眴乎何其孺子也?至其壯也,莊莊乎何其士也!至其成也,由由乎茲免?何其君子也!天下得之則安,不得則危,故命之曰禾。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矣。”桓公曰:“善。”(《管子·小問》)
【注釋】放春:即春游。放:游放。甲:鎧甲,喻指小米外的谷皮。卷城:圈城。指粟粒的外殼。兵刃:武器。指谷粒的外芒。粟:粟粒,微小顆粒。古代糧食稱粟,并稱微小顆粒為粟。這里指粟有君子謙虛之德,雖具鎧甲、圈城與兵刃,但卻自命為微小顆粒。眴眴:同“恂恂”,柔順的樣子。由由:通“油油”,和悅恭順的樣子。茲:益,更加。免:俛,俯,指低頭。禾:禾苗,“禾”與“和”諧音,謂禾有和德,取其和調成事之意。
【譯文】三月天,桓公春游,在鄉(xiāng)野觀賞。桓公問:“什么東西可以與君子之德相比呢?”隰朋回答說:“粟粒可比,身處鎧甲之內,中間有圈城圍繞,外邊有兵刃保護。它還不敢自恃強大,謙虛地自稱為微小顆粒,這大概可以與君子之德相比了吧?”管仲說:“禾苗可比,開始在幼小的時候,柔順得多么像個孩子;到它長得茁壯時,莊重得多么像個義士;到它成熟以后,恭敬得把頭更加向下低垂,多么像個君子啊!天下得到了它就安定,得不到它就處于危難之中。所以命名為禾(和)。這可以與君子之德相比了。”桓公說:“好。”
【評說】明智的人總是能夠做到以小見大,在生活中也能夠汲取治國之道,感悟出人生哲理,并切身實踐修身養(yǎng)性,以君子之德服天下之人。
上一篇:《私義行則亂,公義行則治》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綏之以道,理之以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