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比德于玉》原文與賞析
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①,知也;廉②而不劌③,義也;垂之如隊④,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⑤,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⑥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禮記·聘義》)
注釋
①栗:堅硬。②廉:有棱角。③劌(guì):刺傷。④隊:通“墜”。⑤詘然:指聲音戛然而止。⑥孚尹:指玉的光彩。⑦圭璋(guī zhāng):一種用做憑信的玉器。
譯文
孔子說:從前君子用玉比喻美德。玉溫潤而有光澤,象征仁;質地細密而堅實,象征智;有棱角而不傷人,象征意義;懸垂則下墜,象征禮;敲打它,聲音清脆悠揚,然后戛然而止,象征樂;玉的瑕疵不掩藏玉的光彩,玉的光彩也不掩蓋玉的瑕疵,象征忠;色澤晶瑩透明,光彩外發上下通達,象征信;氣如長虹,無所不覆,象征天;蘊藏于地下,神采卻展現于山川,象征地;朝聘用玉制的圭璋做憑信,象征德。
感悟
儒家比德于“玉”,道家比德于“水”,并非是因為物以稀為貴的緣故。受儒家影響,中國人自古垂青于玉,崇尚“雖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就是希望用玉來勉勵自己,修養德性。
上一篇:《君子不可以貨取》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君子愛人以德》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