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隨適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原文與賞析
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無有一,然而世皆乘車射禽者何也?隱栝之道用也。雖有不恃隱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貴也。何則?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發也。不恃賞罰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貴也。何則?國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故有術之君,不隨適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韓非子·顯學》)
【注釋】箭:造箭用的竹子。圜:通“圓”。世:代,古代以三十年為一世。隱栝(guā):矯正曲木的工具。貴:看重。隨:隨從,追求。適然:偶然。
【譯文】生來就長得筆直的箭竹,生來就長得很圓的樹木,一百代也沒有一棵,可是世世代代人們都乘坐車子、用箭來射鳥,為什么呢?那是因為采用了矯正曲木的方法。即使有不用工具進行矯正就自然筆直的箭竹和自然很圓的樹木,手藝高超的木匠也不會看重它。為什么呢?因為坐車的人并不是一個,射箭的人也不是只射一支箭。同樣,即使有不依靠獎賞的鼓勵和刑罰的管制就自覺去做好事的人,明智的君主也不會看重他。為什么呢?因為國家的法制不可以丟掉,而所要治理的人也并不只是一個。所以掌握了統治方法的君主,不是去追求少數人偶然的善行,而是要推行能夠普遍生效的法治措施。
【評說】對于自然就很筆直的箭竹和自然就很圓的樹木,盡管手藝高超的木匠不會覺得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彼此并不相互妨礙,往往還能夠相得益彰。德治和法治本來并不構成對立,而是應該能夠相互補充,各得其所,各自有其自身的意義和價值。就像一件工藝品,工廠制造可以批量生產,滿足需求,而手工作坊可以制作得更為精致,富有情趣。
上一篇:《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乘人之不及 攻其所不戒》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