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聞逆耳言,常懷拂心事
原典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譯釋
一個人的耳邊經常能聽些不中聽的真話,心里經常有些不如意的事情,這才是磨礪品德的磨石。若每句話都好聽,每件事都稱心,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劇毒之下。
解讀
自古忠言多逆耳,萬事如意是美愿
《菜根譚》中的這段話,并不是說讓人們想著心塞的事情折磨自己,堅毅品格的磨礪也并不是自討苦吃般的鍛煉。但是,時常生活在周圍人悅耳的夸贊中,事事順心的假象里,就不得不警惕隨時而至的危險了。事事順心、萬事如意的生活就是人生最烈性的毒藥,洪應明把事事順心這種完美狀態比作“埋在鴆毒之中”,讓人在不知不覺的歡樂中消亡。
不要只喜歡聽一些恭維話,有些不好聽的話,也應該聽,而且應該更認真、更虔誠地聽。
聽話,如同說話一樣,也是門藝術。好話、壞話、刺耳話,什么話都能聽進去。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是風度,是坦蕩的胸懷。
《孫子兵法》有云:“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币粋€人被挑逗的話激怒,懷著怒氣做事,就容易導致災禍發生。人聽不進去善言,就會閉塞言路,于己毫無好處。
劉邦屢戰屢敗,可是最后還能翻身;霸王項羽英雄蓋世,失敗一次,就淚灑烏江。
劉邦被項羽把部隊打散了,在沛縣的父親和妻子沒有及時撤走,都被項羽俘虜走了。劉邦一籌莫展。張良就給他分析形勢,出主意:九江王黥布是楚國猛將,但與楚王有矛盾,是可以拉攏的人;猛將彭越因不滿項羽偏袒親信的冊封,在梁地反楚;你自己的將帥中,韓信足可以獨當一面。如果你把關東的地方作為賞地賞給這三個人,就可以打敗項羽了。劉邦照著張良的話做,戰略形勢立刻由被動變為主動,劣勢變為優勢。楚漢以“鴻溝”這條運河為界,劉邦想就此收兵,張良又出主意:不能退兵,不能給項羽喘息之機,放走楚軍將會后患無窮。漢王又聽了他的話,追擊項羽,不給他喘息機會,垓下一仗把項羽消滅了。
在劉邦眼中,張良不是一個帶兵打仗的將軍,而是眾多謀士中的一個,他在劉邦失意的時候開導劉邦,給他出主意,幫助劉邦分析形勢,被劉邦采納,劉邦是個懂得“聽話”、懂得賞識手下的好領導。
劉邦對其他的手下也是這樣的。劉邦信任蕭何,同樣重用他追回來的韓信。而韓信曾在項羽軍營當過執戟郎中,是幾次進言卻連話都沒說出口就被趕出來的人。劉邦屢敗屢起,靠的就是蕭何為他當宰相,經營關中作為他的根據地,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糧有糧。項羽百戰百勝,卻經不起一敗;一敗涂地,一敗就亡,原因之一是沒有蕭何這樣的宰相。就是有,他也發現不了。發現了,也不肯用,留不住。讓我們再對比一下項羽的所作所為。
項羽被圍垓下之時,將領多勸霸王堅守,等漢軍糧草缺少自會退卻。項羽何曾受過如此東躲西藏的窩囊氣,他向來是正面硬碰,從無敗績。如今要他回避鋒芒,不符合霸王的性格。
眾將士無奈之下把勸阻的重任放在了虞姬身上,突圍前夜,虞姬痛陳利弊,奈何項王心堅如石。最終不納忠言,兵敗身死。
周恩來總理在看戲曲《霸王別姬》時有過精彩評價。當戲演到項羽不顧形勢不利,不聽勸阻,決意出戰時,他評道:“一言堂?!表椨鸹貙m后,虞姬繼續規勸:千萬不可發兵,以免中了劉邦奸計。但項羽不容分說,回絕道:“孤意已決,明日發兵!”他評道:“一家之長。”演到項羽孤軍深入,中了劉邦設好的埋伏時,他評曰:“一意孤行?!边@是對不懂得逆耳忠言的人最精準的評價。
有些人在聽到長輩或者領導批評的時候就能聽進去,因為有一定的權威性。對于同輩或者晚輩的勸諫更易當成忤逆之言,我們的思維常常是:“你不如我,憑什么來教育我?”歷史告訴我們,這樣的結果往往是慘痛的、無法挽回的。
唐玄宗李隆基,早年任用張九齡、張說、姚崇,雖然后人對他們的個人品行褒貶不一,但是在國家大事上,三人還是進獻了許多良策,同時也勸諫過皇帝約束自己的行為,在開元初期,玄宗一直是以勤儉形象表率眾臣。后來隨著一些賢相老去,唐玄宗滿足于國家盛強的現狀,也開始追求安樂享受,對于勤儉之類的勸諫就不那么重視了。奸相李林甫很能揣摩主子的心意,能把玄宗的各種要求做得完美。由于統治后期的不聽忠言,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
當一個人沉浸在甜言蜜語中時,他就已經被危險包圍了。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是最可怕的,一切大難來臨前,都有一種回光返照般、超越一切的美好表象,越是這樣,越是恐怖。
忠言逆耳是古訓。德行修養就是要克制人性中的弱點。不過,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話、順耳的話,既要順意又能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才是一個會辦事的人,聽者與說者都要下一番苦功。
人生智慧
能夠聽進去難聽話的人很難得,這種胸襟與高尚的德行密不可分。明理的人能聽進逆耳之言而真心思索,而不是無謂發火。
上一篇:局中之人惑,局外之人常清
下一篇:幼不陶鑄,難成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