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德輕利,做良心事
在賦稅繁重、百姓不堪重負的元代,董文炳當時正在縣令任上,恰逢朝廷普查百姓的戶數,以便按戶數征收賦稅,并且明確下達命令,敢隱瞞戶數的人,定斬不饒,而且沒收全部家財。董文炳知道百姓無法承擔這樣繁重的賦稅,于是,便將全縣的百姓聚居一起,以減少戶數,許多官吏勸阻他說:“這可是殺頭的罪過啊。”董文炳斬釘截鐵地說:“我董文炳為百姓犯法而獲罪,心甘情愿。”
但是,有很多百姓很不理解,所以不愿意這樣做,董文炳解釋道:“你們現在就按我的吩咐去做,以后就會知道這樣做的好處了。相信到時候你們會感謝我而不會怪罪我的。”果然,因為這樣做,百姓的賦稅大為減少,他們因而生活得很富足。
這樣一來,董文炳的聲譽也開始傳播四周,許多鄰縣的人聽說他的德性好,斷案如神,所以在訴訟不能得到公正判決時,總會來請董文炳裁決。董文炳到大府去述職時,鄰縣的人看見他,都紛紛聚攏來,有人說:“久聞董縣令大名,只是無緣相見。今日一見,看到董縣令也是人啊,怎么就能夠明斷如神呢?”
董文炳不但不從百姓身上掠奪財物,還處處為百姓著想,幫助他們隱瞞戶數,減輕賦稅,而且他還慷慨地捐私產給百姓。據《元史·董文炳傳》載:當時董文炳所在的縣非常貧窮,而且連年干旱,蝗蟲肆虐,朝廷的“苛捐雜稅猛于虎”,百姓無法生存,流離失所。董文炳就拿出自己家的私糧數千石分給百姓,以幫助百姓逃脫困境。但是因為前一任縣令“軍興乏用,稱貸于人”,因而貸家索取數倍的利息,縣府根本沒有辦法支付巨額的貸款,于是,就要拿百姓的蠶絲和糧食來償還貸款利息。董文炳實在看不慣,就說:“你們知道百姓靠什么吃飯嗎?如果把他們的蠶絲和糧食都拿來還債,還讓他們怎么活呢?我現在是本縣的縣令,不忍百姓再遭搜刮,這些錢就由我一個人來代償吧!”于是,他回家后就將自家的田地計值償還給貸家,剩下的土地,就分給長期流離失所的百姓,讓他們種田謀生,百姓逐漸回來安居樂業,數年間便達到“民食以足”。
當時的府臣貪婪無恥,多次向董文炳索取錢物,董文炳當然拒不肯給。而就在這時,有很多諂媚的小人向府里進讒言詆毀他,府臣聽了便更加肆意妄為地中傷陷害他,董文炳留下一句話:“我董文炳,寧愿死也不會剝削百姓而獲取利益。”便辭官而去了。
后來,董文炳被重用,他領兵進入福建后,嚴肅軍紀,勿擾百姓,深受百姓的愛戴。據《元史·董文炳傳》記載道:“文炳進兵所過,禁士馬無敢履踐田麥,曰:‘在倉者,吾既食之;在野者,汝又踐之,新邑之民,何以續命。’是以商人感之,不忍以兵相向。”后來,“越人感文炳德最深,高而祀之”。
董文炳,輕名利,重德性,最終流芳千古,由此可見,“德在人先,利居其后”的修身重德精神值得后人學習和贊揚。
智慧總結
一個人看重名利還是德性,從實際利益中就能夠體現出來。范仲淹曾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就表現了一種優良的高尚節操,同樣,“吃苦在前,享樂在后”表現出的也是“德在人先,利居人后”的一種大境界。所以,一個有高尚道德的人應該在名利享受上不爭先,不分外。
上一篇:逆境勤學上進,讀書陶冶情操
下一篇:鐵面御史趙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