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勤學上進,讀書陶冶情操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宋真宗率領文武百官出游,浩浩蕩蕩的車馬路過南京,整個南京城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后地要一睹皇帝的容顏。應天府書院的學生都跑出去了,唯獨有一個學生閉門不出,仍然埋頭讀書。有個非常要好的同學特地跑來叫他:“快去看,皇上真的來了,千萬別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是,這個學生頭也不抬,只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遲?!闭f完仍舊繼續讀書。果然,第二年這個學生就金榜高中,見到了皇帝。這位學生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人。他的祖父范贊時,曾任吳越國秘書監。父親范墉,曾任職于吳越王幕府,后隨吳越王一同投宋,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的秘書)。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八月二日,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親不幸去世,范家失去了生活來源,范仲淹之母謝氏貧而無依,只好帶著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東淄州長山縣一戶姓朱的人家。
朱家是長山富戶,范仲淹少有大志,每日刻苦攻讀。他為了砥礪心志,21歲去附近長白山上的寺廟里讀書,經常青燈伴孤影,每當東方欲曉,僧人們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臥。范仲淹的生活極其艱苦,他每天煮上一鍋稠粥,涼了以后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蘸著韭菜花吃下,就算是一頓飯。雖然生活清苦,但他毫不介意,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讀書上。朱家子弟個個不學無術,花天酒地,范仲淹看不慣,便多次規勸,不料,朱家兄弟聽得煩了,便脫口說道:“我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什么事?”范仲淹聽了,覺得不對勁,這分明是說自己不是朱家人,便繼續追問,朱家子弟覺得失言,便不再言語。但是有人告訴他:你非朱家人,乃姑蘇范氏之子,是你母親帶你嫁到朱家。范仲淹聽完深受刺激和震動,下決心脫離朱家獨立生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衣物,佩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流著眼淚,辭別母親,離開長山,獨自前往南京求學去了。
那時候的南京,是人口稠密的大都會,教育事業發達,這兒的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有許多奮發向上、年輕有為的學生,還有許多操行方正、德才兼備的老師。到這樣的學院讀書,既有志同道合的同學相互切磋,又有名師可以請教,還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而且學院免收學費,這是范仲淹求之不得的。
在應天書院,范仲淹晝夜不停地苦讀,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極點,就用涼水澆臉,來驅除倦意。范仲淹沒有經濟來源,因此,他的食物也很不充裕,有時連粥都喝不上,為了節省,一天只能喝一頓粥,對于一般人來說,這是難以忍受的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他有一個非常要好的同學,是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長官)的兒子,這個同學回家把范仲淹的情況告訴了父親,于是留守就叫人給范仲淹送來許多飯菜??墒?,幾天過去了,飯菜都放壞了,仍不見范仲淹吃一口。那同學問他為什么不吃?范仲淹說:“并不是我不領情,我已吃慣了粗茶淡飯,如果現在就享受這種豐盛的飯菜,以后還能吃得下粥嗎?”
五年寒窗苦讀,范仲淹終于成為一個博學多才、能詩文、精通儒家經典的人。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司理參軍是掌管訟獄、審理案件的官員,從九品)。從此北宋歷史上多了一位名臣——范仲淹。
范仲淹為官近五十年,做了無數好事,治理黃河、興修水利、整頓邊疆、興利除弊。他在《岳陽樓記》中勸勉失意之士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尤其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為人準則,也是他憂國憂民思想的高度概括。范仲淹的思想和行動,贏得了后世人的敬仰。
上一篇:過剛則折,過柔則靡
下一篇:重德輕利,做良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