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堅守氣節(jié),青史留名
在封建社會,忠君與愛國的內(nèi)涵密不可分,尤其在民族矛盾尖銳、國難當頭的時候,忠君與愛國更是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于謙很仰慕蘇武、文天祥等民族英雄,書齋里曾懸掛文天祥的畫像,并寫了“殉國忘身,舍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等詞句頌揚文天祥。歷史往往如此,一個王朝的覆滅,幕前總是站著一個昏聵的統(tǒng)治者,一群賣國求榮的奸臣,幾個錚錚鐵骨的忠良之士:屈原為昏庸的楚懷王自投汨羅江,他對面站著卑鄙的上官大夫;岳飛為南宋王朝嘔心瀝血,也難抵秦檜的惡意陷害;文天祥有心報國,可權(quán)奸賈似道一手遮天。這其中正義與邪惡、忠誠與背叛的較量,實際是精神境界的較量,于謙也不例外。明英宗是一個沒主見的君主,繼位之初,明朝政治漸趨黑暗,官僚中正邪兩派的斗爭尤為激烈。英宗年幼荒嬉,沒有主見,也無志向,宦官王振專政,擅權(quán)納賄,驕橫日甚。
當時,于謙任山西巡撫,朝廷上下一片黑暗,一心為國的于謙憂心忡忡,為明朝的命運擔憂。他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贈送權(quán)貴。有人勸他多帶點著名土產(chǎn),而于謙“獨不持土物賄當路”。他對閹宦的作威作福本來就是極其痛恨,因此他笑著舉起衣袖說:“帶有清風!”并且還作了一首《入京詩》來諷刺這些勸他的人:
手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這首詩在當時廣泛流傳,成為一時佳話。這就是秉性剛直、不阿權(quán)貴的于謙。
于謙作風清廉剛直,在百姓中聲望很高,但卻引起朝廷寵貴的不滿,太監(jiān)王振更是嫉恨于謙,總想尋找機會來打擊他。
王振大權(quán)獨攬,不僅控制了不少朝臣,同時也操縱了皇帝,跋扈專斷。他又勾結(jié)奸臣,樹立黨羽,手下的爪牙遍布各地,到處欺壓人民,誰要惹了他,就會遭他的毒手。一般昏庸腐敗的大臣,不僅不敢觸犯他,反而對他邀媚逢迎,有的稱他“翁父”,向他跪拜,其權(quán)勢真是炙手可熱。
正統(tǒng)十一年(公元1446年),于謙到京師奏事,舉薦參政王孫來、孫原貞任晉豫巡撫,王振就唆使他的走狗通政使李錫彈劾于謙,誣蔑他“因長期不升官心懷怨恨,隨意薦舉私人自代,不合大臣的體統(tǒng)”。于是朝廷把于謙關進監(jiān)獄,由三法司錦衣衛(wèi)審訊。于謙受盡折磨,并被判了死刑。這是王振向于謙下毒手的開端。當時山西、河南的百姓聽到于謙被誣陷下獄的消息,都紛紛到京師,上書申請釋放于謙。王振雖然專橫,也知道群情憤激,眾怨難犯,只好將坐牢3個月的于謙釋放,并降官為大理寺少卿。可是山西、河南的百姓仍然不滿意,又集合了10000多人,伏闕上書,請求命于謙再巡撫河南、山西。同時,明朝皇族河南、山西的藩王周王、晉王也請求還讓于謙做河南、山西巡撫,明朝政府只得讓于謙官復原職。
官職的存與不存,在這里似乎無關緊要,單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于謙剛直不阿的個性和他寧折不彎的氣節(jié)。
由于于謙政績卓著,英宗將他調(diào)至京城任兵部侍郎。雖然明王朝一蹶不振,如破屋漏船,但以于謙為首的正直朝臣仍苦心孤詣地要重振朝綱。就在明王朝衰敗的同時,瓦剌貴族迅速崛起,多次發(fā)兵挑釁,對明王朝構(gòu)成了極大的威脅。軟弱無能的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挾持下,發(fā)兵50萬親征。朝中不少大臣極諫不可親征,他不聽,并命兵部侍郎于謙代理兵部事務,守衛(wèi)北京城。英宗這次親征,由于指揮不當,十五路大軍全部潰敗,英宗做了瓦剌的俘虜。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到北京后,頓時朝野一片混亂,北京城人心惶惶,于謙挺身而出,擁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是為代宗,穩(wěn)定了大局。這就是明朝歷史上所謂的“土木之變”。
英宗被俘后,瓦剌軍直驅(qū)北京。留守北京的于謙組織軍民堅決抵抗。十月,瓦剌軍抵達北京城下,于謙臨危不亂,力挽狂瀾,率兵出城迎敵,然后派騎兵在郊外埋伏出擊,連北京西郊的居民也多登屋擲磚瓦助戰(zhàn)。瓦剌軍屢戰(zhàn)不利,被迫退卻,明軍乘勝追擊,殺死瓦剌軍數(shù)萬人,取得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決定性勝利。戰(zhàn)后,明朝論功行賞,升于謙為少保,總督軍務。于謙說:“四郊多壘,卿大夫之恥也,敢邀功賞哉,固辭不允?!庇谥t此話,表明他保衛(wèi)國家的赤誠之心。
此時于謙的“忠心”已不是對一個君主的愚忠,而是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效忠,在他心目中的忠字,是忠于國家,不是“臣事君以忠”,并不是因為瓦剌手里有英宗而放棄抵抗,去追隨英宗,英宗雖被俘虜,但江山還在,明朝還在,剛直的個性,沒有讓他隨英宗而去,而是另立新君,誓死保衛(wèi)國家。他深知,自己背負著明王朝的命運。
京師保衛(wèi)戰(zhàn)取得勝利之后,明朝的邊防在于謙的整頓下,日益嚴密,瓦剌以武力進攻不能取勝,而誘降、反間等手段也不能得逞。此時,英宗在瓦剌手中,已失去了任何的誘惑作用,也先決定把英宗送歸回朝。代宗不愿接英宗回朝,怕影響自己的皇位。于謙認為,英宗在瓦剌手中,畢竟對明朝不利,如果瓦剌送英宗回來不是詭計,對明朝來說也是一件好事,畢竟沒有把柄在瓦剌手中。于謙便對代宗解釋說:“天位已定,寧復有他,愿理當速逢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代宗同意了于謙的意見,派人去把英宗接了回來,但為了提防他復辟,就把他軟禁在南宮,切斷了他與外面的聯(lián)系。
景泰八年(公元1456年)正月,代宗病重不能臨朝,石亨、徐有貞勾結(jié)太監(jiān)曹吉祥等,在夜里秘密將英宗擁上皇位,當時正是正月十七日,天方破曉,百官都在朝房內(nèi)等候皇帝臨朝。即入朝,聽到南宮大殿上呼噪聲,都不知何故。徐有貞大聲說:“太上皇帝復位矣,趨入賀?!卑俟僬瘃?,各就班列。英宗在殿上宣告復位,命百官“任事如故”。英宗復辟成功后,廢掉代宗,沒過幾天代宗就死在西宮。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奪門之變”。英宗復辟成功后,當即傳旨逮捕于謙。
英宗為什么要馬上逮捕于謙呢?原來英宗被俘以后,希望明朝和瓦剌講和,能把自己贖回來。于謙堅決進行抗擊瓦剌的斗爭,使他在瓦剌吃了不少苦頭,因此他對于謙恨之入骨。于是他復辟之后,馬上下令逮捕于謙,其實,于謙此次被捕與復辟的主謀人徐有貞和石亨也有著重要關系。
徐有貞是副都御史,因在瓦剌入侵時,倡議南遷,被于謙所驅(qū)斥,為輿論所譏笑,后來他想當國子監(jiān)祭酒,也沒有得到于謙的支持,所以一直仇恨于謙。石亨在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立了功,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任京營總兵官提督十團營,佩鎮(zhèn)朔大將軍印,職任極重,但驕縱枉法,結(jié)黨營私。于謙屢次對石亨的罪行加以奏劾,石亨本來嫉妒于謙的才智和地位在己之上,至此更積恨在心。
徐有貞、石亨因為復辟有功,得到英宗的信任,掌了大權(quán)。于是,英宗、石亨、徐有貞等首先誣陷于謙、王文等謀迎立襄王朱贍的兒子做皇帝。石亨揚言:“雖無顯跡,其意則有。”廷審時,徐有貞當眾喝令法司將于謙等嚴刑拷打。王文不堪怨懟,激辯不止。于謙笑道:“亨等意耳,辯何益?”遂被判處謀逆罪,死刑。抄沒家產(chǎn)時,發(fā)現(xiàn)于謙“家無余貨,蕭然僅書籍耳!”獨有正室稍微嚴密,查抄者以為內(nèi)中所藏的一定是金銀財物,即將房門打開一看,原來里面珍藏的是代宗賞賜給他的“蟒衣劍器”等物。于謙的清廉忠正更得到明證。于謙被殺時,英宗尚猶豫說:“于謙,實在是有功!”徐有貞秘密進言道:“不殺于謙,此舉(奪門)為無名!”遂下毒手。
于謙遇害時,已是60歲的白發(fā)老人,史稱“行路嗟嘆,天下冤之”。京城百姓無不失聲痛哭,切齒痛罵奸佞小人。不論男女老少,“論公事業(yè)則顏開,談公怨懟則色變”。就連出自曹吉祥部下的指揮朵兒,也攜酒前往祭奠,雖遭曹吉祥毒打,但次日祭奠如故。由此可見,于謙光明磊落的一生形成了多么強大的民族感召力。
于謙死了,但他留給了后人許多東西,尤其是他剛直不阿、寧折不彎的人格更是光照古今。
上一篇:心高性烈,義士身首異處
下一篇:手不釋卷,創(chuàng)造帝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