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務求清白
東漢時候有個人叫楊震,是個有名的人物。他最初是一個教書的先生,很有學問,道德修養很好,教出來的學生很多都做了官,可是他自己還是一個窮教書匠。
有一年,又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他家的鍋有幾天揭不開了,肚餓得咕咕叫,只好出去走走。來到大路上,平時的景色也一點引不起他的興趣,肚子里只有一個字——“餓”。他看到農田的玉米已經快熟了,一股清香仿佛竄進了他的鼻孔里。
他本能地走過去,伸手摸著那個還沒有完全成熟的玉米。不知怎么,他只說了一句“餓死不為盜”,又回到了大路上。如此的動作重復了三次,最后他還是拖著沉重的腳步走了。他就是懷著“餓死不為盜”的勇氣,表現出了他的骨氣。
幸好他沒有去“偷”別人的玉米,因為那玉米地的深處正好有人。
這件事流傳開了,他的一個做了大官的學生對此十分感嘆,于是就來拜訪楊震了。可是他知道楊震正直,不肯輕易接受別人的禮物,哪怕是自己的學生。于是就把楊震請到一座小樓上,令人搬走樓梯。然后拿出一尊小小的金佛送給楊震,說:“我這座小金佛是我這些年為官的俸祿所得,是清白的。現在我送給先生,完全是出于對先生人格的尊重,這事沒有人知道,還望先生不要推辭……”
還沒等他的學生說完,楊震正色說:“你怎么能這樣說呢?這件事情現在就有四個人知道!”他的學生不解,忙說:“這里不是只有兩個人嗎?不是只有我們兩個人知道嗎?”
“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怎么只有我們兩人呢?”
學生無言以對。楊震也因為“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的名言而被人尊稱為“四知先生”。
由于品質高尚、有氣節,后來楊震在朝廷當了大官,成為東漢一代名臣。
智慧總結
一個人,要在事業上有所作為,必須從自我修養做起。做官更是如此。因為,為官從政,造福于民,是至高無上的做官原則。哪怕是因此而觸犯權貴,也不能蒙蔽良心。修煉品德、心懷正道,只有做到這樣,才能為人們所稱道,才能得到萬人的敬愛。
上一篇:做事留余地,可免禍保身
下一篇:健康是福,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