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三老語》寓言賞析
嘗有三老人相遇, 或問之年。一人曰:“吾年不可記,但憶少年時,與盤古有舊。”一人曰:“海水變桑田時,吾輒下一籌,爾來吾籌已滿十間屋。”一人曰:“吾所食蟠桃,棄其核于昆侖山下,今已與昆侖齊矣。”
以余觀之,三子者與蜉蝣、朝菌何以異哉!
——蘇軾《東坡志林》
這則寓言與《韓非子·儲說左上》中的寓言“鄭人爭年”情節極相似。“鄭人爭年”的故事說:
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后息者(最后住口的人)為勝耳。
兩相比較,立即可以看出兩者風格的差異。韓非子的寓言質樸無華,蘇軾的寓言則富于浪漫夸張色彩。第一個老人說自己與盤古有舊,跟《韓非子》中的鄭人所說的“與堯同年”、“與黃帝之兄同年”,除了時間更古遠(盤古是開天辟地之神)之外,還沒有什么特異之處。第二個老人與第三個老人的說法就很虛幻詭奇。滄海變桑田來源于《神仙傳》中仙女麻姑的故事,形容時間漫長而發生的地質變化,而第二個老人說他用一根竹碼記載一次變化,竹碼竟堆滿了十間屋。蟠桃是一種仙樹,《漢武帝內傳》說它三千年才結一次果,而第三個老人竟說他吃的蟠桃核堆得有昆侖山那么高了。東坡正是用這種極度夸張的話語,放大了三個老人吹牛皮、說大話的突出特性。這種寫法,頗似《莊子》與佛經。即此一端,便可見蘇軾寓言博采各家藝術之長的特色。
“三老語”和“鄭人爭年”的寓意也各不相同。《韓非子》的寓意是勸國君們不要相信喋喋不休、虛誕無用的言論;蘇軾卻是從人生價值的角度來否定故事中的三個老人。他說:“我看起來,這三個人與朝生暮死的蜉蝣和朝菌沒有什么差別。”三個老人的年壽雖是虛夸,但作者還是承認他們為高壽“老人”。那么,為什么作者把高壽老人比做朝生暮死的蟲子呢?這是因為蘇軾認為,人的價值并不在于年歲的大小,只以年歲相夸的人正是不懂得人生價值的可憐蟲。俗語說:“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空長百歲,庸庸碌碌,還要以此自夸,不是很可憐嗎?虛擲光陰與朝生暮死有什么本質差別呢?所以,這則寓言是對吹牛者的譏刺,更是對虛擲光陰者的嘆惋,它飽含著詼諧的笑和憫世的淚。
上一篇:《中國寓言·七星瓢蟲》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不去葛龔》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