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一對蟈蟈吹牛皮》寓言賞析
閑著沒事上家西,碰見兩個蟈蟈吹牛皮。
大蟈蟈說:我在南山吃了只鳥。
二蟈蟈說: 我在北山吃了只雞。
大蟈蟈說: 我在東山吃了只狗。
二蟈蟈說: 我在西山吃了只驢。
大蟈蟈說: 我在關外吃了個虎。
二蟈蟈說:我在東海吃了鯨魚。
它兩個吹得正起勁,打南來了只大公雞。
伸伸腿,捋捋須,嘚兒一聲喂了雞。
你猜為啥吃它倆,誰叫它倆吹牛皮!
——山東兒歌(選自《中國傳統兒歌選》)
這是一篇“吹牛戒”。
蟈蟈是一種昆蟲,個子不大,聲音不小,天氣炎熱時的野外常可聽到它們的聲音。作品抓住蟈蟈喜吹鳴叫的特點,擬人化為喜歡吹牛皮,這就很有趣。兩只蟈蟈都不正視自己的真實大小,而靠塑造虛假的高大的自我形象來與對方競賽。它倆的虛幻的自我形象象兩個氣泡,在吹牛皮比賽中越吹越大,當然最后免不了要吹破——正當它們陶醉在自我吹噓的狂熱中忘乎所以時,一只大公雞(蟈蟈們曾吹噓過“吃了只雞”)走來輕易地吃掉了這一對牛皮大王。“誰叫它倆吹牛皮”?諷刺和教訓意味是十分強烈的。
只要我們觀察一下他人和自身就會知道,任何人都或強或弱地有著自我表現的欲望。這種心理欲望是一種心理能量,一定會尋找某種途徑釋放到外面去的。在意志堅忍刻苦務實的人身上,這種心理能量的釋放體現為對自己從事的事業所作的切切實實的努力, 自我的表現寓于事業的建樹之中;那些不致力于真正建樹事業而又有很強的自我表現欲望的人,這種心理能量的釋放就容易表現為自我吹噓,吹牛皮,或靠奇妝異服及闊綽的生活方式等來表現。這是很有規律的一種心理補償機制。不過,這種心理能量釋放、發泄于口頭及生活方式上越多,則釋放、貫注到切實行動中的比例就越少,因為心理能量也是有限的。因此,越是依靠自我吹噓來表現自我的人,便越不能成就事業以實現自我,弄得不好甚至連自我存在都會被葬送掉——兩只蟈蟈吹牛所得的結果就說明了這一點。吹牛者戒。
這篇作品采用了戲劇的“突轉”手法。兩只蟈蟈吹牛比賽步步升級,越吹越大,如同滾雪球越滾越大一直朝前滾去,正不知它會滾大到什么程度才止時,忽然跌下斷崖,頓時化為粉末——公雞出場,蟈蟈入肚,吹牛比賽嘎然收場。這是有趣的,有意思的,有些巧妙的。
上一篇:《歐美澳寓言·一頭夸耀家世的騾子》寓言賞析
下一篇:《亞非寓言·一棵大樹》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