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鈞·愛驢》注釋,意譯與解說
某翁富而吝, 善權子母①, 責②負無虛日。后以年且老,艱于途,遂買一驢代步;顧愛惜甚至,非甚困憊,未嘗肯據鞍。驢出翁胯下者, 歲不過數四。值天暑, 有所索于遠道, 不得已, 與驢俱。中道翁喘, 乃跨驢。馳二三里, 驢不習騎, 亦喘。翁驚, 亟下, 解其鞍。驢以為息己也, 望故道逸歸。翁急遽呼驢, 驢走不顧, 追之弗及也。大懼驢亡, 又吝于棄鞍, 因負鞍趨。歸家, 亟問驢在否, 其子曰: “驢在?!蔽棠藦拖玻?徐釋鞍, 始覺足頓而背裂也; 又傷于暑, 病逾月乃瘥③。
——《耳食錄》
【注釋】
①權子母:即古語所謂“子母相權”,謂貨幣輕重相權也,母重幣,子輕幣,權是權衡計較的意思。②責(zhai寨):“債”的本字。③瘥(cuo錯陽平):指疫病;又讀chai釵去聲,作病愈解。皆可通。今按文義,從后者。
【意譯】
有一位老漢非常富有卻又十分吝嗇,放債生息很是精明,沒有一天不能收取利錢的。后來因為年紀越來越老,走路很困難,便買了一頭驢子代步;但他對驢子愛護備至,不是非常困乏,決不肯坐到驢鞍子上去。驢子被老漢騎到胯下的次數,一年不會超過三、四趟。一天正逢暑熱,老漢有一筆債要走遠路去索討,沒有辦法,才拉了驢子一起去。走到半路上,老漢累得氣喘吁吁,于是跨到驢背上。行走了二三里地,驢子因不習慣被人騎,也累得喘吁吁。老漢極為驚恐,急忙跳下來,解去驢背上的鞍子。驢子以為主人要讓它歇息,直向舊道上跑回去了。老漢趕緊招呼驢子,驢子只顧奔跑并不回頭理睬,老漢緊緊追趕也追不上。老漢十分害怕驢子會逃失,又舍不得扔掉鞍子,于是自己背起鞍子急忙追趕?;氐郊依?,急忙問家人驢子在不在,老漢的兒子回答說:“驢子在家?!崩蠞h才高興起來,慢慢解下背上的鞍子,開始感到腳好像跛了、脊背好像裂開似的疼痛;加上中了暑,病了一個多月才康復。
【解說】
利令智昏,自討苦吃,是這則寓言的主旨。買驢本是為了代步,但老漢惜驢如命,百般體貼,不到疲憊萬分不愿騎上驢背,即使出門要債,也不舍得使用,長此以往,造成姑息養奸,驢子嬌慣了,走二、三里路就“不習騎”,甚至半途解鞍后“走不顧”。老漢追驢弗及是惜驢造成的后果。然而因“吝于棄鞍”,背負鞍子急追,造成“足頓而背裂”,便是錯上加錯所致嚴重后果。日常生活中動機和效果通常應當一致,一開始老漢“買驢代步”,動機是好的,但真正檢驗動機的好壞,要看客觀效果,要使好的主觀愿望變成好的客觀效果,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作者透過老漢買驢代步的現象,入木三分地刻劃了老漢“富而吝”的形象,盡管他有好的愿望,但因為以“吝嗇”作為行動的準則,既不舍得騎驢,又不舍得棄鞍,最終落得個中暑致病的下場。作者在寓言中寥寥數語,惜墨如金,但形象畢現,如老富翁討債正逢暑天,不得已, 與驢一起上路,途中“翁喘”,于是跨上驢,但因不習慣被騎,也喘,這時“嗡驚,亟下”,當驢子逃走,“翁急遽呼驢”,“大懼驢亡”,歸家后“亟問驢在否”,當知道驢在后,“翁乃復喜,徐釋鞍”。這幾個動詞和形容詞生動地表現了富翁的精神狀態和心靈歷程。
【相關名言】
高議不可及, 不如卑論之有功也。
——劉向
上一篇:《劉向·炳燭而學》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劉基·病躁》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