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淳于髡薦賢》注釋,意譯與解說
淳于髡①一日而見七士于宣王, 王曰: “子來也! 寡人聞之, 千里而一士, 是比肩而立; 百世而一圣, 若隨踵②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見七士, 則士不亦眾乎?”淳于髡曰:“不然!夫鳥同翼者③聚飛,獸同足者④俱行。今求柴胡桔梗于沮澤,則累世不得一,及之睪黍、梁父⑤之陰,則郄⑥車而載耳。夫物各有疇,今髡,賢者之疇也。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于河,而取火于燧也。髡將復見之,豈特七士也?”
——《戰國策·齊策三》
【注釋】
①淳于髡:齊人,為稷下學者之一,滑稽多辯,善于勸諫。②隨踵:腳挨腳。踵,腳后跟。③同翼者: 飛行能力相同的。④同足者: 足力相等的。⑤睪 (xi) 黍: 山名, 未詳在何地。梁父: 指泰山主峰東南的小山。⑥郄 (xi): 極、盡。
【意譯】
淳于髡在一天之內,就向齊宣王推薦了七名賢士。齊宣王大為驚奇地對淳于髡說:“請先生走近一點。我聽說,在方圓千里的地方,能夠找到一個賢土,就等于賢士肩并肩地站在面前;在百代之中,能夠出現一個圣人,就算是圣人接踵而至了。現在,在短短的一天里,您就向我推薦了七個賢士,那賢士不是太多了嗎?”淳于髡說:“事情并不如此。同類的鳥,往往聚在一起;同種的野獸,往往走在一起。如果我們到低濕的地方去尋找柴胡、桔梗,即使尋找幾輩子,也將得不到一株;如果到睪黍山和梁父山的北面去尋找,那就多得要用車子裝運了。世界上都是物以類聚的。當今,我淳于髡在賢者之列呀。大王向我尋找賢士,就好比到河里舀水,用火石取火一樣。我將不斷地向大王推薦賢能呢,難道就僅此七人嗎?”
【解說】
齊宣王是個求賢若渴的開明君主,他讓淳于髡幫助尋找人才。當淳于髡“一日而見七士”時,事情的結果卻出乎他的意外,與他原有的傳統觀念也產生了抵觸。因此,齊宣王對淳于髡的信任產生了動搖。但可貴的是,齊宣王并不是一下子將這些人才打入冷宮,而是直接了當地向淳于髡提出了質疑。淳于髡闡明了物以類聚的道理。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只要是志同道合的人就能走到一塊。齊宣王認為“千里而一土”、“百世而一圣”,那是對人才過于求全責備的觀念。人才難得既有客觀上的因素,更有主觀上的因素,如果是一個真正能鑒別人才的人,那他就能從茫茫人海中尋覓到知音。這則寓言同時還告訴我們,在兩種觀念發生沖突、不能相容時,首先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而不要固執己見,這樣才能聽到合理的意見。
【相關名言】
人才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
——魏源
以全舉人固難,物之情也。
——呂不韋
上一篇:《莊周·樗樹之用》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劉向·炳燭而學》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