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不鼓不成列》注釋,意譯與解說
宋襄公①與楚人戰于泓②。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濟③,右司馬購強④趨而諫曰:“楚人眾而宋人寡,請使楚人半涉, 未成列而擊之, 必敗。”襄公曰: “寡人聞君子曰: ‘不重傷,不擒二毛⑤,不推人于險,不迫人于阨,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濟而擊之,害義。請使楚人畢涉成陣,而后鼓士進之。”右司馬曰: “君不愛宋民, 腹心不完⑥,特為義耳。”公曰:“不反列且行法。”右司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陣矣⑦。公乃鼓之,宋人大敗,公傷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親仁義之禍夫!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注釋】
①宋襄公:名茲父,公元前650—636年在位。②泓:泓水,在今河南柘城縣西。③濟:渡河 ④右司馬:官名,掌軍事。購強:右司馬的名字。⑤二毛:指頭發斑白的老年人。⑥腹心不完:指內部不鞏固。⑦撰陣:擺陣, 布陣。
【意譯】
宋襄公和楚國大軍在泓水之濱交戰。宋兵已經列好陣勢,楚軍還未渡過河來。這時,宋國右司馬購強疾步向襄公獻策說:“楚軍多而宋兵少,請大王趁楚軍正在過河, 尚未列隊,下令發動攻擊,那他們必敗!”宋襄公說:“我聽君子講: ‘交鋒時,不再殺傷已經受傷的對手,取勝時,不擒獲頭發斑白的敵人;人處于險地,不投石下井;人處于困境,不逼他走投無路;不進攻尚未列成陣的隊伍。’現在楚軍尚未完全渡河,我們發動進攻,是有害仁義的行為。讓他們全部渡過河,列好陣勢以后,再鳴鼓揮兵進擊。”右司馬聽了,勸道:“您這是不愛護我們宋國的百姓,自己的國家受到損害,還有什么仁義可談呢!”宋襄公惱羞成怒,呵斥道:“再不返回隊列中,我就要執行軍法了!”右司馬購強只好回到隊列中。等到楚軍全部渡過河來,列好陣勢,宋襄公才下令鳴鼓進擊。結果宋兵被打得大敗,襄公的大腿也受了重傷,三天以后就死了。這就是愛好所謂仁義而招致的禍害啊!
【解說】
兩軍交戰,你死我活,根本容不得半點客氣,講什么仁義。宋襄公“仁”迷心竊,“禮”令智昏,結果“慕自親仁義之禍”,落得個兵敗身亡。這確是對仁義道德宣揚者的辛辣批判。韓非作為法家的重要代表,他主張在治軍中“遠仁義,去智能,服之以法。”他認為,如果以禮治軍,“兵不免于弱,政不免于亂”,“卑主危國者之必以仁義智能也”,因此,“淺薄于爭守之事,而務以仁義自飾者,可亡也。”他覺得“仁義”不但不能“尊主國安”,而是十足的亡國之道。在這里,他繼承和發展了商鞅“以戰去戰”的思想,認為只有采用急風暴雨般的暴力來對待暴力,然后才能達到“奪然后義,殺然后仁”的境地。應該說,韓非的這些以“法”治軍思想對加強新興地主階級專政,防止奴隸統治復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也應該看到的是,韓非在這里其實也嚴重誤解了孔子提倡“仁義之師”的主張。在孔子那里,其實并沒有提倡在臨陣對壘時和敵軍講仁義。“仁義之師”是指在政治上爭取民心才能取勝的意思,和宋襄公的這種所謂“仁義”的作戰方式不能混為一談。不過,這則寓言也確實從客觀上提醒了我們:戰爭是對敵人的,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因此,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中也提出:“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這真可謂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要害。
【相關名言】
一個人從另一個人的諍言中所得來的光明比從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斷力中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凈純粹。
——英國·培根
上一篇:《劉基·不韋避兵》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莊周·不龜手之藥》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