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不韋避兵》注釋,意譯與解說
越入寇,不韋避兵而走剡①,貧無以治舍,徘徊于天姥②之下,得大木而庥③焉。安一夕,將斧其根以為薪。其妻止之曰:“吾無廬,而托是以庇身也。自吾之止于是也,驕陽赫而不吾灼,寒露零而不吾凄,飄風揚而不吾凓,雷雨晦冥而不吾震撼,誰之力耶?吾當保之如赤子,仰之如慈母,愛之如身體,猶懼其不蕃且殖也,而況敢毀傷之乎?吾聞之,水泉縮而潛魚驚,霜鐘鳴④而巢鳥悲,畏夫川之竭、林之落也。魚鳥且然,而況于人乎?”郁離子聞之曰:“哀哉,是夫也!而其知不如一婦人也。嗚呼,豈獨不如一婦人哉,則亦鳥魚之不若矣!”
——《郁離子·枸櫞》
【注釋】
①剡(shan):古縣名,西漢置。在今浙江省嵊縣西南。②天姥(mu):山名,在浙江省新昌縣東。③庥(xiu):庇蔭,保護。④霜中鳴:《山海經·中山經》說山“有九鐘焉,是知霜鳴”。郭璞注:“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
【意譯】
越國有匪禍,不韋避難到剡縣,貧窮得搭不起房子,在天姥山下徘徊,后來在一棵大樹下住下來。安身了一個晚上,不韋就要將樹砍下來作柴火,妻子勸阻道:“我們沒有房子,就靠這棵樹安身。自從我們來到這兒,驕陽曬不到,寒露零不到,大風吹不到,雷雨侵不到,這憑誰的力量?我們應當把這棵樹當赤子一樣愛護,當慈母一樣尊重,愛護它就像愛護身體,真擔心它能不能生長茂盛,哪里敢毀傷它呢?我聽說: 水泉縮而潛魚驚,霜鐘鳴而巢鳥悲,這是害怕河水枯竭樹林零落,魚鳥尚且如此,何況人呢?”郁離子聽后十分感慨:“這男人可悲啊!他的智慧竟不如婦道人家。哎,其實不僅不如婦道人家, 連魚鳥都不如啊!”
【解說】
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是千載相傳的民族文化心理的一個層面,與之對應的負面是知恩不報反以仇相見,或俗語所言“過河拆橋”。這正負兩個層面成為民族倫理觀的重要內容, 并決定著人的行為方式。不韋之砍大樹為“過河拆橋”之屬。他才 “安一夕”便忘記了 “貧無以治舍, 徘徊于天姥之下”的困境, 忘記了大樹使之安身的恩惠,這種“健忘癥”當然不是記憶上的毛病,而是道德的淪喪。——也許不韋并未意識到,但這確是他的 “潛意識”在作祟。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類似于不韋砍樹的行為并不鮮見,道德意義上的靈魂凈化或許是個永恒的問題。將大樹砍作柴火,在不韋看來肯定于己有利。其實他因顧此失彼, 因小失大。柴火可以另謀,大樹卻極難尋找,失去大樹也即失去自己的安身之所,不韋之舉無疑是“自殺”行為。于是,我們既看到了一個無情的不韋又看到了一個愚蠢的不韋。幸虧不韋有個明事理的妻子,說了一番入情入理的話。——這段文字煞是精彩,可謂 “美文”。不知這番話能否勸阻住不韋, 真讓人有點焦慮。
【相關名言】
得魚而忘荃, 得兔而忘蹄。
——莊周
上一篇:《宋濂·不自食其言》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韓非·不鼓不成列》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