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人詬狗嗥》注釋,意譯與解說
齊①人有好詬食者,每食必詬其仆,至壞器投匕箸②,無空日,館人厭之,忍弗言。將行,贈之以狗,曰:“是能逐禽,不腆③,以贈子。”行二十里而食,食而召狗與之食。狗嗥而后食,且食而且嗥;主人詬于上而狗嗥于下,每食必如之。一日,其仆失笑,然后覺。郁離子曰:“‘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④;又曰:‘飲食之人,則人賤之’⑤,斯人之謂矣。”
——《郁離子·虞孚》
【注釋】
①齊:周代諸侯國。②匕箸(bi zhu):勺子和筷子。③腆:豐厚、美好。④⑤分別出自《孟子》“離婁上”和“告子上”。
【意譯】
齊國有人老愛吃飯時發脾氣罵人,每頓飯都要罵他的仆人,甚至摔壞器皿亂扔勺筷,沒有一天不是這樣。店主人非常厭惡他,但忍耐著不說話。齊國人將要離開時,店主人送他一條狗,說道:“這條狗能追逐禽獸,不算厚禮,就送給你吧。”齊人走了二十里路停下吃飯,并喚狗來吃些食物。狗狂嗥了一陣才吃,邊吃食邊狂嗥。齊人在上面罵, 狗在下面嗥, 每頓飯都是這樣。一天,他的仆人忍不住笑起來,齊人這才發覺自己被店主捉弄。郁離子說:“古人曾說: ‘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又說: ‘飲食之人則人賤之’,這些話說的大概就是這類齊國人吧。”
【解說】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是孔夫子的話。以此衡量,寓言中那位喜歡在吃飯時罵人的人與君子風度相去何其遠也!主子罵仆人不足為奇,砸鍋碗瓢盆在當今的日常生活之中也不鮮見,但齊人“每食必詬其仆,至壞器投匕箸”,則無論如何總是一種惡習或為壞脾氣。想來這位齊人到如此地步必有一過程, 習慣總是養成的;倘若別人不提醒不教育,免不了向惡性方向發展。館人著實讓人佩服,像他那樣厭惡齊人的一定為數不少,但贈狗以諷齊人的妙計則不是人人都能想到的。“主人詬于上而狗嗥于下,每食必如之。”這情狀令人噴飯。館人以絕妙而含蓄的方式教訓了齊人,這是中國式的智慧。齊人由狗“嗥”想到己“俗”終于有所察覺。中國的漢語言極為發達,但出言不遜以致形成所謂“國罵”卻不是讓人自豪的事。語言是思維的花朵,是人的靈魂的符號,因此語言的凈化也即人的靈魂的凈化。何以凈化,何以改掉惡習?我們當然不能給每個罵人者送一條狗。那樣,狗就要和人平分國度,釀成狗禍了。——提高民族的素質或許是最佳途徑。
【相關名言】
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孟軻
易怒是一種卑賤的素質, 受它擺布的往往是生活中的弱者。
——英國·培根
上一篇:《唐甄·人情厚薄》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宋濂·人貌狙心》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