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甄·人情厚薄》注釋,意譯與解說
昔者唐子游于吳之南,館于寧生①之館,年俱弱,相親如弟兄也。夜不相舍而臥,饑相與燀②灶為羹。登舟送唐子,既垂涕去矣,復循涯而追及于湖濱,相望不見而后反。又十年而遇之,禮貌有加,情則疏焉。又十年而假宿于故館。有客右坐,唐子左坐。勸食必于右,勸酒必于右,笑語必于右,晨興則為辭而避去。于是唐子追念之而嘆曰:“孺子之智不如丈夫。斯人也,豈為孺子則厚而為丈夫則薄哉?孺子未入于世而近于天者也,丈夫溺于世而遠于天者也。” ——《潛書·充原》
【注釋】
①寧生:作者少年的朋友。②燀(chan):炊
【意譯】
過去唐子客居于吳地的南邊,在寧生家的塾館里讀書。當時二人年紀都很小,像兄弟一樣親熱,夜來不忍相離而同睡一張床,肚子餓了就一同上灶做點心吃。唐子乘船離別的時候,寧生上船相送,含淚而回, 又忍不住回過頭來沿著水邊一直追趕到湖濱,望著船離去直到看不見影蹤了才回家。十年以后又再相見,互相之間的禮數雖然周到了,但感情卻疏遠了。又過了十年,唐子借宿于當年的塾館,正巧寧生有另外的客人在,此人坐在右邊,唐子坐在左邊,寧生勸食總是先敬右邊,勸酒也是先敬右邊,說笑也是對著右邊,到了清晨又借故避開不來送行。于是唐子追憶當年情景,感嘆萬分,說道:“小孩的智慧不如大人。同是一個人,為什么小孩的人情厚,大人的人情就薄呢?這是因為小孩尚未踏進社會所以性情與天性相近,而大人則入世已深,所以性情就與天性遠了。”
【解說】
兒童有時候也會說謊,但即使是兒童的謊言有時候也比大人的真話可信、可愛。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是人生最值得回憶的歲月,一切是那樣的純樸,美好。可惜,童年生活是短暫的,童年的世界,只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夢。過了童年,人就要開始踏上自謀生計的道路,于是他也就開始踏進由種種利害關系織成的蛛網,或許有一天他會掙扎不動,被那罪惡的毒蛛所吞噬,然后再變成蛛網中的一根粘人的蛛絲。在成人的現實生活中,似乎很難擺脫利害關系的束縛,童年時代的那種超利害的純粹親情關系幾乎不復存在。《莊子》中“林回棄璧”的故事,在現實中變得非常罕見,所以也就成了寄托人們理想的真正的寓言。唐子與寧生的關系便是一個很好的說明。童年時唐子與寧生的關系是一種植根于純粹親情的不講利害的“君子關系”,但是,時過境遷,隨著入世程度的提高,他們的關系因為得不到利益的滋養,也就越來越疏遠,原來的“君子關系”也就變成了以利害為基礎的“小人關系”。人雖然長了,成熟了。可是人性卻蛻變了、異化了。作者以非常清晰簡潔的筆墨,形象地展示了這種變化的過程,人人幾乎都可以感覺到寧生的故事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正因為這樣,人們也就更加向往唐子與寧生童年時代的那種天性相合的關系, 所以人也就有了希望。
【相關名言】
把友誼歸結為利益的人,我認為是把友誼中最寶貴的東西勾銷了。
——意大利·西塞羅
上一篇:《韓非·買櫝還珠》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劉基·人詬狗嗥》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