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坎井之蛙》寓言賞析
子獨不聞夫坎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歟!出,跳梁乎井榦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
東海之鱉左足未入, 而右膝已縶矣。 于是逡巡而卻,告之海, 曰:“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 禹之時, 十年九澇, 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 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
于是,坎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莊子·秋水》
這則寓言開篇便生動地描述了坎井之蛙蔽于一隅、得意于坎井之樂的情狀。但它聽到巨鱉詳細述說東海壯觀之后,便目瞪口呆,驚懼自失,感到難以理解了。作者如此著筆,譏諷坎井之蛙, 旨在批判以公孫龍為代表的名家人物胸襟狹隘,見識淺短;刻畫東海巨鱉,意在贊揚自己的學說博大精深, 難于企及。
為了增強行文的表現力,作者采用了高度夸張和鮮明對比的手法。寫蛙居坎井(淺井), 出則跳梁(即跳踉,跳躍)于“井榦(欄干)之上”,入則休息于“缺甃) (zhou,爛磚頭)之崖”,極言其活動范圍之局促;述鱉稱東海,“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十年九澇”,水量也不見增漲;“八年七旱”,水位也不見下降:極言其活動場面廣袤、永恒。蛙居坎井,或赴水,或蹶泥,優哉游哉, 自以為“至樂”。然東海之鱉應邀欲往“入觀”,則“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zhi,絆住)”,簡直無置足之地, 只得“逡巡而卻”(猶豫退縮)。兩相對比,高下、大小殊別。經過作者這么一番形容,名家學說之淺陋,道家學說之高深,名家格局之委瑣,道家氣度之恢宏,給讀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這則寓言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技巧之高超,可謂形神兼備。寫坎井之蛙的活動情狀, 出井則在井邊欄桿上跳躍,入井則在井壁的缺洞中休息,赴水則被水托著胳肢窩和下巴,踩泥則被泥漿淹沒腳趾和腳蹼。凡觀察過坎井之蛙的人,一定覺得異常逼真。而寫井底之蛙環顧“虷(han,孑孓;一說指井中赤蟲)、蟹與科斗”, 以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的驕傲自滿意態,以及主動邀請東海之鱉前來觀賞活動場所的自我炫耀神情、 又使人似乎聽到了盲目自大者的心聲。特到聽說“東海之大樂”以后,坎井之蛙始則“適(ti)適然(心慌貌)驚”,繼而“規規然(拘束不安貌) 自失”。其自慚形穢者的尷尬之狀,簡直使人感到歷歷如畫。
上一篇:《歐美澳寓言·在水里照見自己的鹿》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多歧亡羊》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