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多歧亡羊》寓言賞析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楊子曰:“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
既反, 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 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楊子戚然變容, 不言者移時, 不笑者竟日。 門人怪之, 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 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 門人不獲所命。
——《列子·說符》
《列子》一書中,多借寓言中的人物表達自己的某些思想。楊子即楊朱, 戰國時代一位哲學家。據說他反對墨翟的“兼愛”,而倡“為我”之說,曾受到孟子的批評。但本文中的楊子卻是作者思想的化身。
這則寓言運用層層設疑的方法展開,既引人入勝,又啟人思索。丟了一頭羊,既率其黨(家屬親戚),又請楊子之豎(僮仆)去追, 為何需如此興師動眾?這就自然引起楊子的疑問,原來是因為多歧路(岔道)。結果羊仍然沒有找到,這又是為什么?原來歧路之中又有歧路。通過楊子與鄰人的兩問兩答,突出了“多歧”是“亡羊”的原因這一故事主體。第三個疑問來自楊子的門人:羊并不值錢,又不是楊子家的,然而楊子為何聽到這件事,居然憂愁得變了臉色,整天都不再說笑,甚至連門人的詢問也不再回答?顯然,不是惜羊,而是多歧亡羊之事使楊子陷入了對某種哲理的思考。“門人不獲所命”一語巧妙地使讀者和故事中人物一起產生了強烈的懸念。
楊子是一位善于啟蒙的老師。故事的下文,他的學生心都子終于領悟到了夫子之意:“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實際上,這就是作者寄托在這則寓言中的意義。西漢劉向在《列子新書目錄》中曾指出, 列子“其學本于黃帝老子, 號曰道家。道家者,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在列子看來,學問的根本就是體察自然之“道”;抓住了這個根本,就能認識真理,處世為人, 皆可順應自然。如果離開了這個根本,就會各執一端,誤入歧途,一無所得,徒然耗費生命。“多歧亡羊”這個故事,正是從反面來暗示“秉要執本”的道家理論的。
“多歧亡羊”或“歧路亡羊”后來成為了有名的典故成語。人們對“羊”和“歧路”的比喻意義和側重點理解不同,賦予這一寓言以更豐富的涵義。唐人盧重玄認為“羊以喻神,守神不失為道也”(《列子解》),用今天的話說,說是要用心專一,精神高度集中。心神不專則無法實現目標。今人指出其寓意是:“客觀事物復雜紛紜,如果沒有正確的方向,便會誤入歧途。”(陳蒲清等編《中國古代寓言選》)則是把“歧路”作為重點,強調要在“歧路”中辨別正確方向。這也是一種有創見的寓言接受觀點。
上一篇:《中國寓言·坎井之蛙》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大山的笑》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