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宜君
抒情長詩。作者納·賽音朝克圖(蒙古族)。發表于《草原》1959年10月號。作家出版社1960年6月出版單行本。這是作者在建國十周年的日子里,獻給祖國、黨的領袖毛澤東的一首熱情頌歌。它代表了詩人的思想傾向,也代表了詩人的藝術風格。全詩共五章,約一千三百行。在長詩第一章里,詩人直抒胸臆地抒發歌頌祖國、歌頌黨、歌頌領袖的滿腔熱情:“帶著喉嚨/誕生在人間/是為了什么?/我要歌唱/人民翻身后的/建國十周年!”“歌頌黃金時代的/英明的舵手/我們英雄的黨”。在第二章里,詩人從“無窮的災難/黑夜般籠罩著/祖國大地”的黑暗年代,到“美麗的祖國/到處盛開著/幸福的花朵”美好日子的歷史性的巨大變化,來歌頌祖國和民族的新生。長詩第三章,繼續描寫內蒙古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的變化,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成就。長詩第四章,歌唱兄弟民族的緊密團結和牢固的友誼。長詩第五章,重新用濃墨酣筆謳歌黨和祖國。在這一章里,詩人把他的筆從內蒙古轉向全國,通過各族人民生活的變化和幸福情景的描繪,從更廣闊的背景上歌頌黨的偉大、英明,使黨的領導和祖國的繁榮昌盛的發展有機地連結起來。這首長詩滲透著詩人充沛高昂的激情,字里行間洋溢著詩人對于人民、對于祖國、對于黨的無比崇敬和熱愛。長詩大量運用對比和比喻的手法。譬如在第二章中,詩人運用了一連串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細節和人物命運的對比,表現新的社會的巨大變化。比喻手法更是俯拾皆是,譬如把祖國比作“溫暖的家庭”、“幸福的搖籃”,把黨比作“日露”、“春陽”、“園丁”、“號角”,把電燈比作“金色興安嶺密林枝頭上嵌上了繁星”等等,既形象生動,又蘊含豐富的思想內容。長詩在形式上采用的是一種參差錯落的詩行。這種形式是對蒙古族民歌傳統的繼承和創造,詩的每節行數不等,但語言結構基本上是三行一小組,各組間有大小相近的對稱和韻律。因此,它雖不是嚴格的格律詩,但節奏鮮明,具有自然的旋律和音樂的和諧,讀起來有一種特別的情趣和韻味。
上一篇:龐守英《犯人李銅鐘的故事》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張艷華《狗兒爺涅槃》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