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杜鵬程·保衛延安》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曾用名司馬君。1921年出生于陜西省韓城縣的一個貧農家庭,少年時代生活極不安定。在鄉村學校半工半讀時,開始接觸《阿Q正傳》等新文學作品。抗日戰爭爆發,參加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從事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赴延安,曾在學校和基層學習與工作,參加延安整風和大生產運動,受到革命隊伍的鍛煉與教育。1947年以隨軍記者身分參加延安保衛戰,任西北野戰軍新華社野戰分社主編,轉戰大西北,直至1949年末進軍帕米爾高原,經歷了解放戰爭西北戰場的全過程。1951年離開部隊,任新華社新疆分社社長。在長期的部隊生活中,他深入連隊,參加戰斗,與干部、戰士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掌握了大量、生動的創作素材,記下了近兩百萬字的生活日記和札記,寫過數十萬字的消息、通訊和散文、報告文學、劇本,為小說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1949年底開始撰寫長篇小說《保衛延安》,歷時五載,九易其稿,于1954年出版,深受讀者的歡迎。同年調中國作家協會西安分會從事專業創作。他以寶成鐵路建設工地和工廠為生活基地,深入體驗社會主義時代沸騰的新生活,寫出一批有影響的作品,如中篇小說《在和平的日子里》,短篇小說《夜走靈官峽》、《第一天》、《延安人》等。1963年文化部下達銷毀《保衛延安》的錯誤決定,使他受到很大的精神壓力。十年動亂中,倍受迫害。粉碎“四人幫”,《保衛延安》重見天日,還發表了短篇小說《歷史的腳步聲》。他的作品結集有小說集《年輕的朋友》、《光輝的里程》和《平常的女人》,散文集《速寫集》、《杜鵬程散文特寫選集》等。歷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西安分會副主席,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內容概要 1947年3月,蔣介石命胡宗南以數十萬兵力進犯我黨中央所在地延安。我軍在山西的一個縱隊,奉命參加保衛延安的戰斗。部隊晝夜行軍,西渡黃河,于19日趕到延安正東80里的甘谷驛鎮,正集結在山溝里待命。上級傳達了黨中央、毛主席關于撤出延安的決策。聽到連長周大勇說出“我軍退出延安”,一連戰士們驚呆了,全場慟哭,百思不解,發出悲憤的喊叫。但當他們領悟了毛主席的偉大戰略思想,便立即舉槍發誓:戰斗到最后一個人也要收復延安!我軍在青化砭設下埋伏。敵搜索隊強迫李振德老漢帶路。為了掩護我軍,李老漢抱著孫子拴牛跳下了絕崖深溝。敵三十一旅鉆入我包圍圈后,一場伏擊戰打響了,槍炮齊吼,戰士們像山洪一樣沖下山溝,敵四千人馬傾刻覆滅。青化砭伏擊戰的勝利,恰在我軍退出延安的第6天。彭德懷司令員抓緊戰機,于5月初親自指揮蟠龍鎮攻堅戰。連長周大勇奉命誘敵北上,他們佯裝連打敗仗的樣子,牽著敵主力10多方人在一個個山頭上轉,引向蟠龍鎮北400里外的綏德。蟠龍鎮攻堅戰打響后,遠在綏德城的敵二十九軍軍長劉戡認為這不過是共軍聲東擊西的詭計,還做著“建功立業”的美夢。當得知蟠龍鎮失陷時,他哭喪著臉哀嘆“打糊涂仗”。蟠龍鎮大捷后,周大勇和戰士們又把敵人“護送”回來。途中遇到跳崖受傷的老漢李振德。當敵人爬回蟠龍鎮時,我軍已轉移到真武洞地區休整。“解放”戰士寧金山開小差,李老漢的老伴以為他是掉隊的,在敵人面前用生命掩護他,使他深受教育。在連隊迎新會上,他與失散多年的弟弟寧二子相認。胡宗南為扭轉敗局,命關中敵軍向北,隴東的馬家匪徒向東,配合延安的敵主力,妄圖消滅我軍。周大勇奉命率隊西進,急行軍數百里,突然出現在隴東高原,打得馬家匪徒無法招架,粉碎了敵人的陰謀。我軍繼續北進,穿越大沙漠時,炊事班長孫全厚倒下了。我軍再次打擊了胡宗南的幫兇馬鴻逵匪徒,收復三邊分區。經短期整訓后,又奔赴榆林前線。周大勇率一連戰士,與兄弟部隊配合,攻克榆林的門戶三岔灣。攻打榆林的戰斗持續了幾天,正當周大勇指揮向城西門進攻時,突然接到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的命令。我軍順利撤退,周大勇他們則在長城線上與敵人展開了突圍戰。戰斗中情況瞬息萬變,剛擊退了追擊的敵先頭部隊,突然身后又打響了。周大勇勇敢、沉著的指揮,給戰士們以力量。他們一次又一次地突破重圍,轉入一個村子。敵人出動飛機、大炮,一連十幾次輪番攻擊。最后,周大勇他們被圍困在村南的四座院落中。面對猛烈的炮火,戰士們奮力拼搏:有的被震得七竅出血,昏過去,但清醒后又爬起來戰斗;有的滿身是血,卻不承認負傷;有的身負重傷,不能打槍,就喊著給戰友鼓勁;戰友犧牲了,他的戰位上立即又有人在射擊,……到處都是猛撲、沖殺、肉搏、吶喊聲。周大勇他們終于殺開一條血路,從濃烈的煙火中沖出去了,排長王老虎為掩護戰友突圍,倒在血泊之中。周大勇率領戰士一直朝東南方向插去。周大勇和許多戰士都負了傷,他們忍受著傷痛、寒冷、饑餓和疲勞,沿途搗糧站,押俘虜,與敵周旋,歷盡艱辛,終于回到“陜甘寧邊區的土地上”,并見到了在老鄉家養傷的戰友王老虎,他們十分高興。8月中旬,我軍在西北戰場將要從防御轉入反攻了。胡宗南整編三十六師增援榆林后又馬不停蹄地南下,企圖配合由南向北的敵主力部隊,和我軍決一死戰。彭總按照黨中央的戰略部署,決定在沙家店地區,殲滅敵人的主力部隊。彭總向前來匯報情況的旅長陳允興分析戰場形勢,講述戰略思想,陳旅長感到興奮、激動。沙家店戰斗打響了。彭總站在北面的山頭上沉靜、嚴峻地觀察著、思考著,指揮我軍首先斬斷敵一二三旅與劉戡的五個半旅的聯系,并把一二三旅送入沙家店東我軍伏擊圈;然后命陳允興所在旅配合兄弟部隊向敵整編三十六師發起總攻擊。戰士們像潮水一樣撲向敵人,有的用刺刀捅穿敵人的身子,有的平腹端起機槍,把敵人掃得一片片倒下。敵人丟盔棄甲,我軍全力追擊。周大勇連隊攻下最后一個陣地后,繼續追擊。敵師長鐘松落馬逃命。大反攻開始了。敵人五六萬人沿無定河潰逃,輪番掩護退卻,準備逃回延安。彭總率西北野戰軍主力南下追擊。周大勇所在部隊埋伏在九里山,阻擊逃往延安的敵人。周大勇被任命為代營長,奉命帶三個連直向敵人心臟戳去。他們處在數萬敵人之中,機動靈活地出擊,趁夜戰搗毀敵人旅直屬部隊,使敵軍官驚呼“簡直是從天上來的!”之后,又巧妙而頑強地擊退了一千多敵人的輪番沖鋒。周大勇他們跳下斷崖,在九里山東邊的山洞里遇見李振德老漢一家,才知道戰士李玉明就是李老漢的小兒子——滿滿。老媽媽深夜在燈下為周大勇他們縫補衣服、鞋子。經過七天七夜的阻擊戰,五六萬敵人在兩三千人民戰士用智慧、勇敢和意志筑成的銅墻鐵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我軍在九里山的阻擊部隊一撤出,敵人就沒命地呼吼著亂竄,往南逃去,“人踏人馬踏馬,互相沖撞,互相射擊,咒罵,廝打,搶劫……”。敵人抬動腳步都生怕碰到地雷,聽見樹葉響,也當是中了埋伏,聽見風雨聲,就當是機關槍火力突然發射;看見一堆堆的蒿草,也疑心是炮兵陣地。陜甘寧邊區的每一寸土地對敵人都變成“危險而可怕”的了。周大勇所在的縱隊,奉命再向敵人前面插,我軍在岔口地區的千山萬壑里,擺下天羅地網。僥幸逃出九里山的敵人,又跌入這天羅地網之中。“岔口會戰”后,我軍遵照彭總的命令,繼續追殲潰散之敵,不讓敵人有喘息的機會,不讓敵人從延安逃掉。營長周大勇奉命率隊主攻延安的大門——勞山。收復革命圣地延安、解放大西北的日子來到了!
作品鑒賞 《保衛延安》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大規模正面描寫解放戰爭的優秀長篇,被譽為“英雄史詩”。首先,它站在時代和歷史的高度,以宏大的規模、磅礴的氣勢,出色地反映了解放戰爭中著名的延安保衛戰,描繪出一幅真實、壯麗的人民戰爭的歷史畫卷。作品圍繞西北戰場我軍正規部隊與千倍于我軍的敵人的浴血奮戰,以我軍主力縱隊的一個連所參加的青化砭、蟠龍鎮、榆林、沙家店等戰役為主線,藝術地概括了我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反攻的歷史性進程,作品所描寫的人民戰爭的場面,規模宏大,頭緒紛繁,從高級將領的重大決策到基層連隊的戰斗生活,大大小小戰斗的組織和進行,以及根據地人民和游擊隊的斗爭,都有真實、正面的描寫。作品不諱飾當時嚴峻的斗爭形勢,不回避敵強我弱形勢下戰爭的空前殘酷和激烈,每次戰斗都有無數英雄戰士壯烈犧牲,“一片土地一片血”,勝利的得來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的。作品還深刻地揭示了這場戰爭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黨中央、毛主席對整個戰局的正確分析和英明決策,彭德懷司令員的正確部署和指揮,我軍將士從高級指揮員到普通戰士為誓死保衛黨中央而浴血奮戰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這一切在作品中都有著充分而精彩的描繪; 陜甘寧邊區群眾和全國人民對戰爭的支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現。作品始終洋溢著熾熱的戰斗激情,使人感受到人民戰爭具有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的巨大威力。其次,以高昂的筆調,遒勁的筆力,刻畫了一批豐滿而生動的人物形象。他們之中有彭德懷同志這樣的我黨我軍的卓越領導人,有陳允興、李誠、趙勁、衛毅這樣的馳騁疆場、有膽有識的高、中級將領,有周大勇、王老虎這樣的叱咤風云、威震敵膽的基層指揮員,有普通的戰士、炊事員,還有李振德這樣的根據地的革命老英雄。這些人物具有共同的階級本質,但每個人又有各自獨特而鮮明的個性。應該說,在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方面,作品達到了當時所可能達到的一個相當高的高度。主人公周大勇是作者濃墨重彩塑造的英雄形象。作品通過一系列戰斗和細節描寫,突出地描繪了他英雄性格的特征:對黨、對領袖、對人民的無限忠誠和偉大的獻身精神。聽到黨中央撤離延安,看到陜北的群眾倒在血泊之中,“慘烈的痛苦和憤怒煎熬著他的心”。強烈的愛憎、高度的階級自覺性成為他為人民奮不顧身、創造驚天動地英雄業績的強大動力。戰斗中他總是主動請求承擔最危險、最艱巨的任務。在長城線上的突圍戰中,他身負重傷,帶著傷病員和疲憊不堪的戰士,被圍困在一個小山洞里。面臨絕境,他想的是怎樣“緊張地為自己階級的事業戰斗下去”,終于率領戰士闖出險境。誠如團政委李誠所說,周大勇是一個“渾身汗毛孔里都滲透著忠誠”的人。對于周大勇高昂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鋼鐵的意志,勇猛、機智、沉著、靈活的戰斗作風,作品有著淋漓酣暢的描繪。青化砭戰斗,他沖鋒陷陣,個人生死全然置之度外;蟠龍鎮攻堅,他智勇雙全,出色地完成誘擊敵人的任務;尤其是在長城線上,連隊陷入敵軍重圍,與主力失去聯系,他以無比的剛毅和勇猛,無比的機智和沉著,指揮戰士在敵群中左沖右突。周大勇是在緊張的戰斗和嚴酷的考驗中,在黨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人民英雄,作品很注意表現周大勇英雄性格的形成過程,使得這個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也更加真實可信。團政委李誠的形象是當代文學史上最早出現的刻畫得比較成功的優秀政工干部的形象。在他身上,體現了我軍從紅軍時代起在長期實踐中所培育起來的部隊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展現了具有高度共產主義覺悟、強烈的革命事業心和懂得培養人的精湛藝術的政工干部的精神風貌。作品對彭德懷司令員形象的刻畫,雖然筆墨不多,卻是當代文學塑造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光輝形象的一次成功的嘗試,也是40年來長篇小說創作中的一大收獲。作為西北戰場的軍事統帥,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體現者,黨中央關于延安保衛戰英明決策的執行者和指揮者,作品不僅充分展示了彭總卓越的軍事才能,高瞻遠矚、洞察一切、雍容大度、指揮若定的軍事戰略家的恢宏氣概,而且寫出了他的質樸謙和、平易親切、真誠慈詳,甘愿當掃帚供人民使用,是一個偉大而平凡的人民勤務員。彭總光輝形象的成功塑造,不僅使這部英雄史詩更生色,更有重量,而且,在當代文學史上有著開拓性的意義。第三,《保衛延安》在藝術風格上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澎湃的激情、濃郁的詩意和深刻的哲理的高度結合;在嚴酷的典型環境中刻畫英雄人物的藝術形象;氣勢恢宏,筆調豪放、粗獷;語言明白曉暢,樸實生動,既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群眾風格,又富于激情的力量。但就“史詩”作品反映一個時代的全貌的要求而言,《保衛延安》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面還不夠廣闊,對敵人的刻畫顯得單薄,英雄人物內心世界的開掘也不夠豐富多采,節奏上略嫌單調。作品的這些不足,帶有一定時代在認識和理論上的局限。然而,這只是白璧微瑕,《保衛延安》在長篇小說創作中達到了50年代初期的最高水平,不愧為我國當代文學寶庫中的一件瑰寶。
上一篇:《李銳·厚土·合墳》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楊佩瑾·紅塵》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