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置之度外》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置之度外:zhì zhī dù wài
詞源: 《后漢書·隗囂公孫述傳》:“帝積若兵聞, 以囂子內侍, 公孫述遠據邊陲, 乃謂諸將曰:‘且當置此兩子于度外耳。’”
詞由: 東漢初年, 光武帝劉秀剛剛建立政權之時, 尚有不少豪強擁有重兵, 占據州郡, 欲與他爭奪天下。劉秀則決心統一全國, 他經過幾年征戰, 把函谷關以東的割據勢力基本蕩平, 主要剩下了甘肅的隗囂和四川的公孫述這兩股勢力。這時劉秀認為隗囂已向他稱臣, 并且派兒子隗恂到東漢做了官, 一時不足為患; 而公孫述遠在西南邊陲,攻取不方便。加上東漢連年用兵,兵力、財力都不富足了。因此他對部下說:“這兩個人可以暫時不放在心上了。”
詞義: 指把生死、利害放在自己的考慮之外。度: 考慮。
書證:《南齊書·武十七王傳》:“自青德啟運, 款關受職, 置之度外,不足絓(gua,同掛)言。”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七十老翁,死生早置之度外,由他去吧。”峻青《馬石山上》:“鐵與火,流血與死亡, 他們都一概置之度外!”
上一篇:成語《結駟連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羊質虎皮》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