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斯文掃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斯文掃地:sī wén sǎo dì
詞源:《論語、子罕》:“天之將喪斯文也, 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如!”
詞由: 春秋時代, 魯國的貴族季氏, 有個家臣叫陽虎。陽虎仗勢暴虐害民, 橫行不法, 匡地的百姓對他恨之入骨。有一次, 孔子來到匡地, 老百姓對他怒目而視, 故意為難。原來孔子跟陽虎長得一模一樣, 匡人錯把孔子當作陽虎了。后來, 孔子帶著學生再次來到匡地,想起前次的遭遇, 頗有感慨地對學生們說:“周文王雖然已經死了, 但文王時的一切禮樂制度的文章, 依然還在。如果天要毀掉這些文章,那么比周文王后死的人, 就無法看到這些文章了, 自然也無法判斷文王賢還是不賢了。如今天還不想毀掉我的文章, 匡人是不能把我怎么樣的!”
詞義: 原指文章被毀掉或文人被冷落。斯文: 指文章或文化; 掃地:比喻喪失信譽地位。后指文人不被尊重或自甘墮落。亦指文化遭到鄙棄。
書證: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那位少爺話也收了; 接過卷子來, 倒給人家斯文掃地的請了個安。”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四十三章:“完全應當罷課抗議! 真是斯文掃地, 斯文掃地。”
上一篇:成語《斷送老頭皮》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旁若無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