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駱賓基·山區收購站》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駱賓基。原名張璞君。祖籍山東平度,1917年生于吉林琿春。少年時讀過一年初中,曾在北京大學旁聽、自學。后來去哈爾濱精華學院學習俄語。不久輟學。當過中學教員、編輯。1936年,他流亡到上海,參加青年救亡運動,從此開始文學創作活動。1938年,他在浙東參加中國共產黨,1940年輾轉去內地,1944年在重慶被捕,經黨的營救得以出獄。1947年他去東北作策反工作途中再次被捕,關押到1949年初。解放后,他曾擔任全國文聯委員、山東省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北京分會副主席。駱賓基的處女作、報告文學《大上海一日》發表于1937年茅盾主編的《吶喊》上。1938年出版長篇小說《邊陲線上》。40年代,他的創作有中篇小說《吳非有》、長篇小說《姜步畏家史》的第一、二部《混沌》、《氤氳》 (又名 《幼年》、《少年》),還有悼念病逝的女作家肖紅的《肖紅小傳》。上述作品都曾產生過較大的影響。駱賓基在建國后的代表作品是短篇小說《山區收購站》。近十幾年,他主要從事金文研究。他的小說善于選取不同角度、運用多種描寫手法反映現實生活。在作品結構上,他剪裁精細。在藝術描寫上,他筆調細膩酣暢,人物形象生動,極富地方特色。1979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駱賓基短篇小說集》。
內容概要 這是1958年的秋季。全屯子的男女社員正在地里割莊稼,整個屯子里靜悄悄的。小屯管理區收購站的女主任曹英,到公社開生產會議還沒回來,管理區供銷部的會計小劉,一早就拿著鐮刀下地支援秋收。所以,留守門市的,只剩下老收購員王子修一人。這時,幾聲狗叫打破了屯子里的寧靜。蘆葦河公社的獵戶胡喜春,背著圍槍,興沖沖地從南岡走下來。在一左一右二三百里的范圍內,王子修很有名氣。在獵戶的心中,他的威信也很高。但近兩年來,獵戶們很少把珍貴的獵物送到這個收購站來。因為王子修工作太認真,往往把價格壓得很低。獵戶們只好去別的收購站。胡喜春告訴王子修他在南岡看見了女主任曹英。聽說她還不能盡快回來,王子修心里犯了愁。曹英是1952年的高小畢業生。她先在縣商業局管會計,以后又調到土產公司去當營業員。在來小屯收購站之前,她是縣畜牧場的團支部書記。按理說,這樣一個朝氣蓬勃的女青年,和性情有些冷僻的王子修老頭子相處,是很難投緣的。但不知道這個年輕的女主任有股什么力量,一來不久,竟獲得老頭子的衷心崇敬。眼下,王子修很著急,雖說正是山葡萄收購的旺季,但縣里來電話,為了給鋼鐵運輸讓路,消費品的收購必須停止。可是,如果不收的話,公社就要受損失,群眾也不滿意。能讓葡萄白白地在山里爛掉嗎?王子修心里為此而著急,表面上又要同獵戶胡喜春談最近打獵的情況。他根據自己的經驗,憑借自己的威望,給胡喜春提了一些建設性意見。送走胡喜春沒多久,從螞蟻河上游下來的一個有名的老山戶,背著背簍,走進了小屯管理區的收購站。這個老山戶現在是螞蟻河公社副業主任陳老三。他身板結實,腳下靈活,動作瀟灑,一看就知道是干活的好手。他的到來,使王子修老大爺的臉上露出了少有的興奮和熱情。他解開剛剛扎好的圍裙,親切地迎了上去,同陳老三談了起來。但陳老三為王子修捎了一個口信后,就像已經完成了到收購站的任務。王子修卻在期待著同他進行什么重要交易。經不住老頭子的銳利目光,陳老三終于拿出幾苗老山參,讓王子修給個收購價。王子修仔細過目之后。決定給一等價。陳老三大為不滿。王子修又急忙緩和口氣,打破僵局,做成這筆生意。正在這當口,撲面來了一群人,他們背著沉重的筐子,要王子修快來過秤。王子修只好出去應酬他的業務。冷落了一頭午的小過磅場,現在像集市一樣熱鬧。采集組的人都是一些老弱勞力和孩子們,他們都焦急地等著過完磅好去食堂吃飯。王子修看到擺在磅秤周圍的全是葡萄,心里著急了。他告訴大家,縣里有令,山葡萄已停止收購了。大家不走,要求他收下,不然公社要受損失。也有人說不能讓國家受損失。正在這時,曹英回來了。群眾中發出一陣低低的歡呼聲,好像是陰雨之后又見到了陽光。曹英高興而親切地和大家打著招呼。回來的路上,她也一直在考慮如何處理收進來的幾千斤山葡萄。考慮怎樣做才能既不讓國家受損失,又不讓群眾受損失。后來,她采納了大家的意見,先把葡萄收下。群眾高興地走了。王子修則滿臉愁云。曹英告訴他,收進來的東西不能讓它白白地爛掉,要想辦法把它換回資金來。她心里正在考慮用山葡萄做果子醬。受曹英的啟發,王子修提出開個釀酒廠。曹英高興地說這是個好辦法。王子修又提出了資金和設備不足等問題,曹英說設備可以土法上馬、土洋并舉,把倉庫騰出來搞酒作坊。王子修感嘆剛才同陳老三的生意沒談成,要不然,辦酒廠的資金就足夠了。曹英打聽了一下陳老三的身份和經歷,了解了他所帶來的老山參的質量以及同王子修老漢的交情,覺得這筆生意可以做。眼下我們缺資金,他們也缺勞力,決不能讓他翻山越嶺往更遠的收購站跑。曹英興奮地勾畫著酒廠的藍圖。她告訴王子修,在請示縣里同意后,要開個業務會,提出一個完整的計劃。然后,就到食堂找陳老三去了。在去食堂的路上,她給縣里掛了一個長途電話。她的想法得到了縣總站黨組織的批準和鼓勵。縣里還決定調一兩名技師去支援他們釀酒。聽到這些熱情洋溢的話語,曹英的心里非常高興。她趕到食堂去的時候,螞蟻河公社的副業主任陳老三還沒有走。他正在打聽曹英會不會來。他一是想見見這個能干的人物,二是想就近做成他的生意。正在這時,曹英走了進來。她一邊吃飯,一邊同陳老三談了起來。他們先從養雞談起。曹英向他介紹了先進的方法,陳老三又同曹英談到了自己在大學的女兒的畢業去向問題。他們越談越熱火,越談越體己。在回收購站的路上,曹英提出要先看看他的貨。陳老三爽快地答應了。在收購站,陳老三拿出他的老山參,王子修老大爺也趕上前來,同曹英一道仔細檢查。曹英告訴陳老三,這七苗參,一苗特級,六苗一級。王子修在一旁聽了,既不反對,也不同意。最后,陳老三帶來的大小二十三苗老山參,全按他本人的要求定了等級。在整個評價過程中,曹英的簡捷、爽朗、果斷的作風贏得了陳老三的崇敬和信任。最后,對介乎于二級和三級的兩苗,陳老三也定了三級。曹英問陳老三打算怎么處理這些錢。她建議要多在機械化上投資,并提出要替陳老三訂貨,訂鍘草機。陳老三又是興奮又是激動。他和小屯收購站之間,第一次建立了這么珍貴的同志間的關系,第一次取得國家財貿工作人員的信任和尊重。直到這時,王子修大爺才感到,陳老三已不是他所熟悉的那個老山戶了,他已成了一個有國家觀念的新人。
作品鑒賞 社會是文學的源泉,文學是社會的窗口,而作家就像是守候在這個窗口上的瞭望者,無時無刻不在密切地注視著眼前所發生的一切。每一場變革都要留下歷史的回聲,每一個事件都要留下時代的足跡。強烈的使命感和歷史責任感,促使著作家——這個社會窗口的瞭望者,用文學這個特殊的武器,忠實地記下人世間的千奇百怪,社會上的千變萬化。不管后人對那些變革和事件會作出怎樣的評價,不論作家在當時持怎樣一種態度進行創作,能使后人在其作品中感覺到歷史的腳步,尋找到時代的足跡,而又有所啟迪,亦是難能可貴的了。正是帶著這樣一種想法,我們有幸拜讀了駱賓基寫于1961年的短篇小說《山區收購站》。這部作品描寫了1958年——我們共和國歷史上的那個非常年代,發生在祖國的東北邊陲黑龍江農村一個小收購站里的故事。作者的高超之處,就在于他沒有用大人物、大場面、大手筆來處理這一“大”題材,反映這場“大”事件。而只是截取了農村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的片斷,通過在一個小小的山區收購站上所發生的幾件平常小事,不動聲色地再現了那場轟轟烈烈的“大躍進”對廣大農民的生活、對農村的生產和農業經濟所帶來的深刻影響。場面雖不大,人物雖不多,情節雖不雜,卻能以小見大地使人們從中領悟到那場運動的“深度”和所波及的范圍,看到甚至連偏遠邊境的小小山區也未能幸免。今天,當我們用冷靜的目光回顧那個頭腦發熱、脫離實際的年代,重溫那段,“全民吃食堂”、“全民大煉鋼鐵”的歷史時,不免會覺得那段歷史、那樣的做法顯得那么幼稚、那么可笑。全屯男女老少吃食堂,停止收購山葡萄,為鋼鐵運輸讓路。作者雖著筆不多,但已經使人深切感受到了當時那熱火朝天的“氣氛”。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這部作品帶有很強的 “大躍進”色彩,盡管作者用歌頌的筆調描寫了那個背景下的農民生活,但文學畢竟不是歷史,它有著自己固有的創作規律。如果違背了這一規律,它就不會也不可能流傳至今,自然也就談不上什么藝術欣賞。作品的可貴在于它沒有從正面去歌頌那場“大躍進”,而是巧妙地利用了這個大背景,現實而令人信服地塑造了幾個生動、豐滿、頗具生活色彩和人情味的人物形象。而曹英,自然又是作者落筆最多,著力塑造的一個女強人。這是一個有文化知識,有實踐經驗,有政治和經濟頭腦的年輕女性形象。作為1952年就具有高小畢業文憑的人,在當時那樣一個偏僻的山區,就如同今天的大知識分子。在來這個小收購站之前,她已經有了很長一段工作歷史,對業務精通熟練。她不但對自己的工作有很大的熱情,而謙虛和藹、平易近人。甚至贏得了王子修這樣一個性格冷僻的老人的崇敬。不僅如此,她在群眾中也有很高的威望。一有難事,人們就盼望著她的到來。而只要她一出現,就好像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她頭腦清醒,辦事實在,處處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重。為了給鋼鐵運輸讓路,正在高潮之中的山葡萄收購停止了。這必定要給集體和農民的生活帶來重大損失。可國家的大局又必須服從。在這種情況下,她沒有強迫命令,也沒有向群眾大講空話、套話,或盲目地上綱上線。而是從農民眼下的實際情況出發,一邊收下他們辛苦采來的葡萄,一邊設想著如何減少損失。而且要換回資金。在同陳老三的生意中,她掌握原則又辦事靈活。辦酒廠需要資金,陳老三也不愿再往遠跑。曹英抓住這一關鍵問題,干脆利落地同陳老三做成了生意。真正做到了既維護了國家利益,又照顧了集體的利益,又解決了雙方的難題。應該說,她的靈活、爽快的工作作風,她建議陳老三如何使用資金,并主動為其訂貨的做法,都有點現代精神。在那個空喊口號,虛報成風的年代,她的思想,她的言行,不能不說是一種可貴的閃光。這也正是這部作品的成功之處。
上一篇:《馬烽·我的第一個上級》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高云覽·小城春秋》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