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喬良·靈旗》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喬良,男,1955年9月1日出生在山西忻縣一所陸軍醫院里。父親顛沛不定的職業,使他轉了六所學校才度過自己并不漫長的學生時代。1970年參加工作,1972年入伍。在地方當過鐵路工人、氣象預報員。在部隊當過電影放映員、地勤機械員。1978年調蘭州空軍政治部任創作員。現在空軍政治部創作室工作。喬良于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有中篇小說七部,短詩百余首及短篇小說、散文、評論若干。中篇小說《大冰河》曾獲“第二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4年考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第11期(即魯迅文學院),1986年轉入北京大學中文系作家班就讀。《靈旗》獲第四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內容概要 出殯的行列徐徐走進青果老爹的視界。死者是一位老太太,杜九翠,守寡整整50年。他喜歡聽二拐子講故事。此時,他以為又一次聽到了二拐子的哨音,不想50年前的那個漢子從溝壕里走出來。那漢子是從湘江邊來的。剛才他還是紅軍,現在是逃兵。當時誰也不會知道,在這個漢子開小差的日子過去之后兩個月零二十三天,此地爆發了一場50年訴說不盡的血戰。一仗打下來,從山頂到山腳下都紅透了,全是血。而那漢子,全然不知道兩個月后將發生什么。他來到村子,敲開了杜家的門。九翠是村里的一朵云,心疼她的人不止一個,可她只喜歡那個從未開過口的漢子。漢子進門才知道,九翠已經嫁了人,而且還是做偏房。九翠娘在帳子里哭她的小女命苦。又有一個人從青果老爹的眼前走過。他是廖百鈞,本鄉民團團長。九翠就是給他買去做了第四房。夜里,那個漢子直奔廖村,得到的答復是已成了四姨太的九翠不見。這簡直使他發瘋。青果老爹現在還記得,50年前紅白兩軍在此地的一場惡戰。四日后,紅軍失敗。離開瑞金時尚有八萬的紅軍,戰役后僅存三萬。那漢子被廖家四姨太拒之門外后,石板街上便多了一個賭棍。開始贏,后來輸,輸得只剩一個褲頭。后來,他被抓到了興安縣民團。他好久沒過槍癮了。三發子彈打得很準,他成了合格的正式團丁。廖百鈞要他們去殺紅軍,說紅軍是土匪。可漢子不相信,他認為紅軍是好人。他決定在打仗時把槍對天上放。二拐子也是正式團丁,他同那漢子有一樣的想法。那漢子和二拐子跑到雷口關外去尋活路,販鴉片、販水煙、販電池,把生意一直做到朱毛的天下。那邊的鹽價比這邊的官價高出十三倍,足夠讓本來就活不下去的窮漢們冒風險。他當時并未想當紅軍,更沒想當逃兵,可到那以后,發現財主不多了,也不那么神氣了,他想不出這是什么世道。有人問他想不想當紅軍,他立即就答應了。但是,從他參加紅軍那天起,紅軍就再沒打過一回勝仗。他每吹一次沖鋒號,眼前就會倒下一片紅軍弟兄。后來,連長自己也在沖鋒號聲中倒下了。不久,黨代表也死了。他不是被敵人打死的,而是被自己人當作敵人活活打死的。后來,連折磨死黨代表的那幾個人也死了,其罪名和黨代表一樣。這更叫他不明白。外邊被敵人殺,里邊被自己殺,他心灰意冷了。桂軍的江防師在頭天夜里就偷偷撤走了。天亮時,紅軍的中央縱隊出現了。疲憊、遲緩、笨重、像搬家,一樣東西也舍不得扔掉。他們在走,只是走。他們并不知道這是長征。這個史詩般的命名是后來的事。他們不知道往哪里去,他們不知道前面還有金沙江,還有大渡河,還有雪山,還有草地,還有兩萬五千里漫漫長途在等待他們。他們不知道這支只剩一半的隊伍中還將有一半的人走不到頭,他們也不知道到頭的那個地方叫延安。湘江戰役,他們留下了幾千具尸體。奉命阻擊敵人的三十四師沒能來得及渡江,也沒能突出敵人的重圍。他們寧死不屈,活著到1949年的不到一個班。槍聲稀了,團丁們的戰役才剛剛開始。那漢子和二拐子沒有殺紅軍,他們一塊溜了。二拐子曾被當成殺害紅軍傷員的兇手關押過、審查過。后來又成了不怕白色恐怖、掩埋紅軍遺體的英雄。那些殺害紅軍的人沒好下場。那個用鐵鍬劈死紅軍的人,也被人用同樣的工具劈死。那個用鳥槍打死紅軍的人,也沒有好的結果。那幾個割開紅軍師長的遺體去報功請賞的人,全都遭到了報應,一個接一個地死。而死得最難受的是廖百鈞。他是被快刀一下下剮死的,尸首也不全,沒有頭。九翠成了寡婦。那漢子進來,抱住她就親。九翠不想嫁給他,因為她有了身孕。有人給一家財主的女兒算命,只有第一個丈夫死了,日子才會太平。于是,他們騙來一個紅軍拜天地,然后便把他活埋了。不久,他們也遭同樣下場。二更時,那漢子聽到了九翠的長叫,便朝那個方向跑。九翠要生產了。他費了很大力氣才把她抱起來,朝鎮里跑。他和九翠離不開。九翠后來的日子也不好。她成分不好,不但剝削而且勾引了一個老貧農,曾被戴高帽游街。他也沒有好日子過。因為是紅軍的逃兵,又是民團團丁,又跟九翠糾纏在一起,怎么也審查不清。他還抱著九翠跑著。風小了,雨也小了。天快亮了,他敲開了接生婆的家門。看他拿不出錢來,那接生婆不肯。他便拿出刀來。接生婆嚇得為九翠接生。二拐子說,有個鐵匠把7個紅軍傷員背到山洞里,每天為他們送飯、熬藥。等他們能走路時,被人告了密。民團把他們全家以及七個紅軍一道殺害了。天亮了,雨也停了。九翠的孩子終于生出來了。漢子把九翠母子倆背到了家中,為她們打水、砍柴、燒飯。但他從不去抱那個孩子。他卻特別喜歡九翠的孫子,因為他長得像九翠。眼下,那時代的人都死了。包括二拐子。無論是紅軍還是白軍,無論是善人還是惡棍,全都靜靜地躺在這里了。九翠是最后一個躺下去的。只有青果老爹還活著。他看著九翠生,看著九翠死,又看著她下葬。甚至連九翠的孫子也先她一步而入土了。他的死給這個30年無光的人家掙到一塊鐵牌:烈屬光榮。青果老爹理不清這滄桑人事中的善惡忠邪、是非曲直以及前因后果。他有時相信這一切都是命,有時又對此發生懷疑。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干了好事還是干了壞事。九翠墳上的靈旗在他身后上下飛飄,帶著響。他的背有些駝,頭發也快掉盡了。他覺得那個漢子已經走到了他的眼前,可睜開眼,卻誰也沒看到,眼前空蕩蕩的。
作品鑒賞 這是一個被許多本教科書講授過多次的歷史故事; 這是一個被許多個作家和藝術家處理過多次的歷史題材。在我們的共和國誕生前后生活過、戰斗過的幾代人中,提起長征,誰人不知,誰人不曉。人們不會忘記那皚皚的雪山、那茫茫的草原;人們更不會忘記那大渡河的槍聲、那遵義城頭的曙光。然而,時代發展到今天,文學發展到今天,僅僅把反映長征這一偉大歷史題材的鏡頭集中在爬雪山、過草地等場面上,已經無法滿足讀者增長的審美需求。文學創作面臨著新的挑戰,怎樣從新角度、用新方法來表現重大的歷史題材,已經作為一個嚴肅的課題,擺在我們的作家面前。喬良的中篇小說《靈旗》就是這樣一部帶有嘗試性和反思性的作品。與以往大多數反映長征題材的作品所不同的是,作者并沒有對那場舉世矚目的事件做全景式的描寫,也沒有對這一震驚中外的壯舉做正面的鋪陳,而是截取了其中的一個側面,以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戀愛故事為點,以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青果老爹的所見所聞為線,以點帶面,以小見大地再現了發生在半個多世紀前的那段悲壯歷程,再現了錯誤路線給革命事業帶來的巨大災難,揭露了反動勢力殘殺紅軍、扼殺革命的罪行,歌頌了紅軍和廣大人民群眾不畏白色恐怖、英勇斗爭的精神,字里行間流露出深刻的反思,作者所截取的側面,是長征伊始,發生在湘江邊的一場紅白兩軍的生死戰役。作者所選取的點,是作品中的“漢子”和“九翠”一生中的感情糾葛。而作為連接作品情節線索的青果老爹,是從那一個時代以來唯一活到今天的歷史見證人。雖然他對許多問題感到不解,雖然他對自己的一些做法產生了懷疑,但他的目光猶同一面鏡子,將半個多世紀以來的人世滄桑如實地、客觀地再現出來。“50年訴說不盡的湘江血戰”是這篇作品最悲壯、最令人難忘的一筆。這是對那段血與火的歷史的回顧,也是對那段悲壯歷程的反思。為了準確生動地寫出那場戰役的激烈和殘酷,作者充分調動了他的藝術手段,并反復使用“紅色”進行氣氛的渲染:“一仗打下來,從山頂到山腳都紅透了,全是血”,“踩上去腳都拔不起,湘江早漲紅了,血水往海陽山倒灌”,“飲血如飲水,尸曝山野,血漲江流”,“太陽升上霧茫茫的皇帝嶺時,看到的是血。太陽落進青沉沉的湘江時,看到的還是血。四天四夜的血,比四天四夜還多的血”,“只有血染的湘江知道他們的數字。但它不肯說。它只是默默地流。50年默默地流。直到一江血水流出碧色”。這是紅軍戰士的血,這是革命先烈的血。寫到此,作者并沒有停筆,而是進一步描寫了我們的紅軍戰士怎樣在浴血中奮戰。他們有的和敵人抱成一團,有的刺刀和刺刀同時刺進對方的胸膛,有的嘴里還咬著敵人的一只耳朵,有的手里握著涂滿腦漿的槍托。尤為壯烈的是一位師長,竟然在敵人抬著他領功請賞的路上,硬是咬斷了自己的腸子也不向敵人低頭。這是何等悲壯的場面啊!然而,在表現這一殘酷血戰的同時,作者并沒有回避歷史的真實,更沒有回避戰爭的殘酷。而是集中筆墨描寫了反動勢力的猖獗以及對紅軍戰士慘無人道的迫害。以此來啟迪后人、告誡后人,使他們能從這血染的戰場上,看到革命事業的艱辛。可以說,這部作品的格調是悲壯的,但不是悲觀的。就在這反動勢力囂張,白色恐怖的大背景下,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幾個細節,寫出了人民對紅軍戰士的同情、關懷和幫助,寫出了人民的正義的力量。從而又給那茫茫長夜里投去了一線光明。反思,是這部作品的一個重要特點。作品描寫了那個“漢子”的幾個不明白:不明白為什么紅軍的地盤越打越少; 不明白黨代表這么一個好人怎么成了敵人;不明白為什么那些折磨死黨代表的人也成了敵人而得到同樣下場。今天,對這些“不明白”盡管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但它無疑加重了作品的思想力度,提高了作品的認識價值。
上一篇:《七等生·我愛黑眼珠》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也斯·剪紙》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