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盧新華·傷痕》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盧新華,1954年出生,江蘇省南通市人。1968年畢業于山東省長島中學,后回江蘇原籍插隊勞動,在此期間又讀了兩年半高中。1973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77年3月退伍,在江蘇南通地區農機廠當工人,同年進入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讀書。1978年發表短篇小說《傷痕》。小說在當時的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廣泛的討論,獲得1978年優秀短篇小說獎。1981年畢業后到《文匯報》社任文藝部記者,陸續發表過多篇作品?,F為上海市青年聯合會常務委員。
內容概要 除夕的夜里,曉華收回注視車窗外的目光,低頭看表,正是零點一分。她梳理一下頭發,揉了揉發紅的眼睛,從挎包里掏出一個小方鏡。她從來沒有細致地審視過自己青春美麗的容貌,鏡子里的她眼里閃出點點淚光。她有些倦了,但仍舊睡不著。坐在她對面的是一對回滬探親的未婚青年,一路上他倆都在興奮地談著。車廂另一側睡著一個小女孩,夢里喊著“媽媽”,后又翻身繼續睡著。列車有節奏地“鏗嚓鏗嚓”響著、搖晃著,仿佛是母親哼著的搖籃曲。她仍舊沒有睡意。一股孤獨、凄涼的感覺向她襲來,特別是小孩子夢中叫喊“媽媽”的聲音,猶如一把尖利的刀刺向她的心窩?!皨寢尅边@兩個字,對她已經非常地陌生和遙遠,卻又喚起了她對生活的熱切期望!她想象著媽媽如今的樣子,恨不得能即刻撲到媽媽的懷里,請求她的寬恕。她抑制著眼里滾動的淚花,想起九年前的往事。那時,懷著對“叛徒”媽媽的憤恨,她沒等畢業就報名上山下鄉了。她看過《青春之歌》里面描寫的叛徒,那是一副多么丑惡的嘴臉!她不理解自己的母親怎么會是叛徒。聽爸爸生前說,媽媽曾經冒著敵人的炮火搶救過傷員。自從媽媽被打成叛徒后,她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歧視和冷遇。雖然恨媽媽的可恥,但又常想到媽媽對她的疼愛,從小她就被爸爸媽媽視為掌上明珠,現在,她必須和媽媽劃清界線,遠遠地離開她。在離開上海的火車上,她獨坐車廂的一角,目不轉睛地望著窗外,想象著,媽媽回家后看見她留在桌上的寫有和媽媽、和家庭徹底決裂內容的紙條,想象著,媽媽也許會哭、會很傷心,但她決不能可憐當過叛徒的媽媽。車上漸漸安靜的時候,她才注意到周圍的同學。一個和她年齡相仿的男同學,正用詫異的目光愣愣地望著她。她不由羞澀地低下頭。那同學友好地問她是哪屆的,她回答他六九屆的,當她知道他叫蘇小林后,告訴他自己叫王曉華。幾個同學圍攏來問她為什么提前畢業,當她把實情告訴他們后,一種將受冷遇的預感涌上心頭,然而同學們卻熱情地安慰了她。她和同來的同學們在遼寧渤海灣的一個村子扎下了根。她進步很快,卻因媽媽的叛徒問題入不了團,她感到茫然,四年后,才勉強地實現了自己的愿望。每年春節,是她最痛苦的時候,別的知青都回家探親,空蕩蕩的宿舍只留下她一人,使她感到有無限的痛苦壓迫著她。這幾年里,小蘇常陪伴著她,在生活和勞動中,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一次他們沿著海邊走,并排在沙灘上坐下后,小蘇突然問她想不想家,讓她給家里寫封信,對她說林彪迫害了許多老干部,也許她的媽媽也屬被迫害之列。聽完小蘇的話,她痛苦地搖著頭,卻不相信媽媽的問題會是錯案。小蘇安慰著她,自己眼里卻滲出了淚花。終于小蘇提出要和她做朋友,她抑制不住地撲倒在小蘇的懷里。從此,她臉上露出了笑容。后因身體不好,她被調到村辦小學任教,小蘇也調到公社去了。一次她到公社參加社教會議,來找小蘇,宿舍里沒人,她隨手拿過放在床頭柜上的日記本翻看,意外地發現小蘇和自己的關系影響了小蘇上調縣宣傳部的事。她猛然合上日記,昏昏沉沉地回到學校,又一次感到了失落。為了小蘇的前途,她主動找到公社書記,表示了要和小蘇斷絕關系。從此,她變得更加沉默寡言,緊緊地關閉了自己愛情的心窗。她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傾注在孩子們的身上,用自己節省下來的津貼給孩子們買學習用具。粉碎“四人幫”后,她感到精神上輕松了些,然而,仍有一股難言的憂郁。一天,一個教師轉給她一封信,折開一看,竟是媽媽寫來的。媽媽在信里告訴她自己的 “叛徒”問題已得到昭雪,只是這些年來身體受到嚴重的摧殘,患上嚴重的心臟病和風濕性關節炎,現已回到原學校重新擔任領導職務,希望她能回家一趟。她讀著媽媽的信,心一下激烈地顫抖起來,恍惚中,她已經回到家中,媽媽坐在寫字臺前,見她回來,驚奇地叫喊著她的名字朝她迎過來,她百感交集地扎在媽媽的懷里,忽然,她看見桌上擺著媽媽正在寫的交待材料,立即忿忿地朝媽媽罵了聲“叛徒”,轉身跑了出去。這時,她猛地驚叫了一聲,從幻覺中醒來。她用雙手按著蹦蹦亂跳的心,心里猶豫著,回去還是不回去呢?直到除夕前兩天,收到媽媽單位的一封公函,她才買了回家的票。現在,她坐在這趟開往上海的列車上,她激動,她喜悅,但她也痛苦和難過。清晨,隨著一聲長嘶,火車駛進了上海站。在乘回家去的電車上,她望著兒時常見的馬路和樓房,心情異常地激動,重踏故土的喜悅布滿了她的全身。她想著:今天是春節,媽媽在家里正在做著什么,也許當她突然出現在家門口時,輕輕地叫喊一聲“媽媽”,媽媽一定會驚喜萬分的。她這樣興奮地想著,當走近那記憶猶新的暗靄色的家門時,她按捺著極度緊張、激動的心情,輕輕叩動著門,沒有回音,當她加重了叩門聲后,仍舊沒有回音。她有些急了,用拳頭使勁地擂起來,可屋里還是死一般地沉寂。后來,一婦女走出來問明情況后,告訴她王校長已搬816弄1號去了。她找到新址。這是一座新樓,一號房間的門口有盆臘梅花。一看花,她便知道這是家了,因為媽媽是最喜愛臘梅花的。當她正在叩門的時候,一位中年人告訴她,王校長昨天住院了。她吃驚地詢問中年人,病人住什么科,什么房間后,便火速朝醫院趕去。醫院走廊空蕩蕩的,當她迎向一位醫生打聽媽媽的病房時,聽到的回答卻是病人今早剛剛去世的消息。她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她發瘋似地奔向媽媽病逝的房間,一屋的人猛然回過頭看她,她全然不顧地擠到病床前,抖動的雙手揭起了蓋在媽媽頭上的白巾。分別了九年的媽媽,瘦削、青紫的臉裹在白花花的頭發里,額上深深的皺紋中隱現著一條條傷痕,眼睛安然地半睜著,似乎在等待著什么。她一陣陣撕心裂腑地叫喊著“媽媽!媽媽……”她猛裂地搖撼著媽媽的臂膀,卻沒有任何的回答。當她哭干了眼淚,癡呆地站起來時,在人群中看到了蘇小林。第二天,媽媽的遺體火化后,蘇小林交給她一本媽媽生前的日記本,里面的最后一篇日記,寄托了對自己女兒的深切思念。讀后,她瞪大了燃燒的眸子,心里默默地呼喚著媽媽,并請媽媽放心。靜靜的夜,黃浦江水奔流著。她覺得身上熱血在沸騰,猛地,她拉起蘇小林,朝燈火通明的南京路大步走去。
作品鑒賞 《傷痕》是作者在大學期間為壁報寫的一篇“習作”。如今,已顯得有些膚淺、粗糙、稚嫩。然而,當年對于被“四人幫”禁錮已久的文壇,對于被極左思潮長期束縛的作家來說,曾振聾發聵,是我國文學界在政治上否定“文革”,在藝術上全面蕩滌幫八股習氣的一聲吶喊。新時期文學的第一次浪潮“傷痕文學”,就是以這篇小說的題目命名的。小說中母女形象以及她們之間的矛盾關系,深刻地揭露了“四人幫”一伙,肉體上消滅老一代,精神上毒害青年一代的罪惡。母親的形象使我們想起無數被迫害致死的老干部,他們革命多年,卻遭到瘋狂摧殘。這個形象雖然著墨不多,以至還不夠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小說最后對她遺容的描寫,卻凝聚了作者無盡的哀思與強烈的憤慨。和母親相比,女兒王曉華的形象要豐滿一些。十年動亂期間,王曉華這樣的“革命小將”數以百萬計,王曉華這樣的“革命行動”風行一時。他們狂熱地追求革命,視極左的宣傳為真理。他們心目中的革命和 “決裂”、“打倒”、“消滅”是聯系在一起的。小說的價值主要在于比較成功地塑造了王曉華這一人物形象,通過這一形象生動地概括了“四人幫”對于真誠地追求革命的青年一代的蒙蔽和毒害。十年浩劫中,有多少善良的人們曾經像王曉華一樣把謬誤當成真理,把無情當成革命,盡管經歷不同,但就其被愚弄的精神實質來說,則是一樣的。王曉華的形象讓人們看到了自己、認識了自己,所以《傷痕》能引起那么多人心理上的共鳴,產生那么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當文壇剛剛從惡夢中蘇醒,一些作家心有余悸的時候,小說曾因首先擯棄了那一套所謂“無產階級文藝”的清規戒律,寫愛情、寫人性、寫真實,因而受到廣大讀者的稱道。小說還顯示了作者處理悲劇題材的某些特長。悲劇應該引起欣賞者的憐憫之情?!叭绻粯稑妒录且馔獾陌l生而彼此間又有因果關系,那就最能產生這樣的效果。”(亞里士多德)小說中王曉華遇到的雖然大多屬于偶然事件(如母親遭誣陷,母親平反,母親去世等),然而這些事件都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特別是小說結尾,正當讀者巴望著母女團聚時,母親溘然逝世,女兒遺恨終生,致使全篇悲劇色彩更加濃重,催人淚下。小說公開發表后,有少數人對小說持完全否定態度,理由不外乎兜售“人性論”,宣揚“愛情至上”,沒有反映我們時代的本質和主流,調子低沉不能給人以鼓舞力量,等等?!段膮R報》就此開辟專欄討論。1984年底,在中國作協第四次代表大會上,對“傷痕文學”做了公允的評價:“被稱為傷痕文學的一系列帶有濃重悲壯色彩的中短篇小說扣動了億萬人民的心弦,在新時期文學中起了披荊斬棘,敢為天下先的作用?!比绻f,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傷痕文學”的歷史功績不可抹殺,那么,《傷痕》這篇小說就不會被人們遺忘。
上一篇:《北島·北島詩選》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盧瑋鑾·香港文學散步》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