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魯迅作品教學值得研究的幾個問題
中學魯迅作品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然而由于時代背景的復雜性、思想內容的深刻性和表現手法的多樣性,給魯迅作品的教學和理解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從而也成了中學語文教學的難點。
前些年,在中學生當中曾流行過一句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這雖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卻也代表了一部分中學生的真實思想。
作為語文教材的重要內容,魯迅作品在課本中所占比重隨著時代的變化也幾經演變。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魯迅開始文學創作不久,他的作品就開始在國文或國語類課本中出現。到全國解放的1949年,中學語文課本所選的魯迅作品有16篇,它們是:散文《秋夜》、《雪》、《風箏》、《好的故事》、《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藤野先生》;小說《孔乙己》、《一件小事》、《風波》、《故鄉》、《兔和貓》、《鴨的喜劇》;雜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吶喊〉自序》、《論雷峰塔的倒掉》、《最先和最后》等等。
從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魯迅作品大大增加,有散文《好的故事》、《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記念劉和珍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了忘卻的記念》;小說《狂人日記》、《孔乙己》、《藥》、《一件小事》、《故鄉》、《阿Q正傳》、《社戲》、《鴨的喜劇》、《祝福》、《鑄劍》、《理水》;雜文《〈吶喊〉自序》、《燈下漫筆》、《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文學和出汗》、《對于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我們不再受騙了》、《“友邦驚詫”論》、《答北斗雜志社問》、《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人生識字胡涂始》;詩歌《自題小像》、《自嘲》。共計30篇,是歷年來最多的。
20世紀中后期到現在,各種版本的中學語文課本中所選的魯迅作品更趨于合理和精練,大致是:散文《雪》、《風箏》、《阿長與〈山海經〉》、《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小說《孔乙己》、《藥》、《故鄉》、《阿Q正傳》、《社戲》、《祝福》;雜文《燈下漫筆》、《拿來主義》、《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吶喊〉自序》等等。在2000年編的語文教材中又增加了《魯迅自傳》、《流產與斷種》等篇目,《阿Q正傳》由節選改為全文,并附加了《〈阿Q正傳〉成因》一文。
凡此種種都說明魯迅作品在中學教材中具有他人無法替代的權威性。這就在客觀上使魯迅作品教學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在當前,中學的魯迅作品教學遇到了很多實際的問題,很多中學語文教師感到魯迅作品很難教甚至無法教,很多中學生感到魯迅作品很難懂甚至無法懂。
任何文學作品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必然和時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像魯迅這樣的思想家的作品更是如此。在全部中學教材的選文中,魯迅的小說歷來被認為是最難于把握的部分。不過,在這些作品的教學中如果對以下問題作一些深入的探討和研究,或許會讓我們更準確地理解魯迅作品的精神實質。
首先,魯迅的文學創作有明確的目的,文學活動只是他為改良社會選擇的一種手段,而不是單純的為文學而文學。魯迅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中是首先用白話文寫小說的,1933年他在回顧那一段歷史時曾說:“在中國,小說不算文學,做小說的也絕不能稱為文學家,所以并沒有人想在這一條道路上出世。我也并沒有要將小說抬進‘文苑’里的意思,不過想利用他的力量,來改造社會。”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魯迅寫小說的目的很明確,他不是為了藝術,為塑造典型人物,也就是說,他不是為了文學本身,而是為了思想啟蒙,為了改造社會,所以在日本時才會有棄醫從文的事件發生。這是我們理解魯迅作品的關鍵。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盡管魯迅宣布過他寫小說不是為藝術,而事實上,作為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他的作品仍然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其次,魯迅的多數作品(回憶性的散文除外)尤其是小說都有一個大的時代背景——辛亥革命。其作品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而《藥》、《風波》、《阿Q正傳》則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藥》是魯迅第一篇直接描寫辛亥革命的作品,夏瑜是個革命者,他英勇、清醒,有反抗意識,即使關在牢里,他也鼓動牢頭造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還高喊著“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的口號,但他致命的弱點是脫離群眾,所以當鼓動牢頭造反時,別人以為他瘋了,這也正是辛亥革命脫離群眾的特點。
華老栓是一個窮苦的群眾,他除了開茶館外,別的事全不管,他只知道為治兒子的病要買人血饅頭,至于這血是誰的,為什么而流血與他無關,這是怎樣的麻木與無知呀!夏瑜正是為了像華老栓這類群眾的解放而流血犧牲的,但群眾不但不理解他,甚至不知道他為什么被殺,華老栓夫婦不但對夏瑜的死沒有絲毫的同情,反而用烈士的鮮血為兒子治病,這樣的麻木實在是太可悲了。
夏瑜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在社會上連一點微波也沒有引起,甚至連烈士的母親也不知道兒子在干什么,為什么被殺,所以臉上現出些愧色,顯然她覺得兒子被殺是件不光彩的事,這個悲劇太深刻了。這樣的描寫深刻總結了辛亥革命脫離群眾的教訓。《藥》中夏瑜的犧牲和群眾的麻木兩者之間有緊密的聯系。以夏瑜為代表的革命者脫離群眾導致群眾的不覺悟,群眾的不覺悟又使夏瑜白白獻出了生命,由此指出了喚起民眾、改造國民靈魂的重要性。
《風波》取材于辛亥革命以后的張勛復辟,小說通過魯鎮船夫七斤家里的一場小小的風波寫出了中國農村的封閉狀態。七斤由于撐船常到城里,辛亥革命以后被剪掉了辮子,1917年張勛復辟,要恢復皇帝,這時,沒有辮子的人立刻慌了起來。
小說表明,雖然經過了革命,可農村沒什么變化,農民照樣受地主的剝削,作品中的趙七爺平時躲在家中,可對農民仍有支配權,張勛事件一發生,他立刻就活躍了起來。革命開始時,敢罵趙七爺并且又剪了辮子的人一看趙七爺出來了,立即意識到大禍臨頭了。趙七爺走到了七斤家里,嚴厲地說:“沒有辮子,該當何罪。”這時,七斤一家就像被宣判了死刑一樣,再也說不出一句話。小說極有諷刺性地向我們展示:農民所理解的辛亥革命不過是剪了一條辮子,這是多么可悲呀。
毛澤東說過: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非常明確地指出了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
在《阿Q正傳》中更是直接寫了辛亥革命,作品寫舉人老爺驚慌,假洋鬼子加入“柿油黨”,阿Q想革命,假洋鬼子不許他革命等等。再比如《祝福》中,魯四老爺在魯鎮應該是地位最高的,可是祥林嫂的婆婆居然敢先斬后奏,這說明辛亥革命以后魯四老爺的地位其實已不如從前了,而《藥》中的殺革命黨,更直接表現了辛亥革命這個大的背景。理解了這個大背景,魯迅作品中的許多情節就不難懂了。
再次,除了強烈的反封建這個總主題以外,魯迅作品的另一個內容是改造國民性。
簡單說,國民性也可以稱為民族性,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特征,這是魯迅改良社會、喚醒民眾的一個重要內容。他的許多作品都列舉了中國社會的種種劣根性,如阿Q的精神勝利法、閏土的麻木、華老栓的愚昧無知、孔乙己的死要面子等等,都是大多數中國民眾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素質。在魯迅的許多雜文和散文中對這種國民的弱點都有列舉,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一些表現:①不敢正視現實,瞞和騙,諱疾忌醫。阿Q是最典型的例子,如他常夸耀自己“先前比別人闊得多了”,再比如他頭上有幾處癩瘡疤,便不許人們說“癩”和一切與“癩”相近的音,后來又推而廣之,連“光”、“亮”、“燈”、“燭”這些字眼也不許說了。②麻木、冷漠,缺乏同情心,與自己無關的事絕不過問,甚至巴不得別人倒霉,自己在一旁幸災樂禍。③愛看熱鬧,或稱之為“看客”。這是魯迅最痛恨的國民弱點,他曾經說過:“民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看客”成為魯迅筆下經典的群體藝術形象。在《偽自由書·觀斗》中提到:“中國人愛看別的東西斗爭,也愛自己斗爭。最普遍的是斗雞、斗蟋蟀,南方有斗黃頭鳥、斗畫眉鳥,北方有斗鵪鶉,一群閑人們呆著看……”在《祝福》中魯鎮的女人們在街頭聽祥林嫂講她的悲慘的故事,開始是同情,后來就變成了揭別人的瘡疤了。《阿Q正傳》中阿Q看殺革命黨時說:“咳,好看,殺革命黨。唉,好看好看……”在寫阿Q臨刑前游街示眾時,周圍是“張著嘴的看客”,“而那些喝彩的人們”多半不滿足,以為槍斃并無殺頭這般好看,并且他們還直埋怨: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沒有唱一句戲:他們白跟一趟了。這個結尾很滑稽,死亡本是一出悲劇,而人們卻要喝彩,還以自己對行刑方式的嗜好來開死亡的玩笑,在別人走向墳墓時尋樂,這種悖于倫理、良知、惡之又惡的怪癖實在讓人無言以對、哭笑不得。《娜拉走后怎樣》中寫幾個人張著嘴愉快地在洋肉鋪前看剝羊;《論睜了眼看》中一群人呆著看一輛壞了的車。另外,在《藥》中描寫圍觀的民眾“頸項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押住了,向上提著”;《示眾》里“有一個瘦子竟至于連嘴都張得很大,像一條死鱸魚”;在《一思而行》中魯迅更是單刀直入地對看客予以抨擊:“假使有一個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著,不久準可以圍滿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個人,無端大叫一聲,拔步便跑,同時準可以大家都逃散。”這些愛看熱鬧的看客,男女老少俯拾即是,不論是看瘋子、看斗毆、看殺革命黨、看剝羊,還是看壞車等等,都是在賞玩苦難,這既是自身的悲哀,也是革命者乃至整個社會的悲哀,這種游戲人生的民族劣習證實:不去進行徹底地革命,中國就沒有出路。它呼喚著一個啟蒙時期的到來。④喜歡做戲,愛說假話。他曾舉例說:在中國連小孩子照相都是一副小大人的模樣,失去了兒童應有的天真和頑皮。⑤欺軟怕硬,勢利眼,為私不惜損公。魯迅舉過一個例子:對于圖書館的書,如果是內行就把它偷了,如果是外行就把它毀了。這樣的事在當今的圖書館和書店仍屢見不鮮。⑥自我安慰,自我陶醉。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生死觀。凡此種種,在魯迅的作品中還有許多。魯迅對這些國民的劣根性是深惡痛絕的,所以要以文藝作為武器來喚醒民眾,爭取思想的解放,這是魯迅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的具體表現。
最后,魯迅的作品尤其是小說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是中西合璧的,相比較而言。西洋技巧在其作品中用得更多也更嫻熟。表現在:
第一,魯迅是現代小說民族新形式的創造者,他打破了中國舊小說的章回體格式,借鑒了西方小說的結構。
魯迅小說的結構一般比較單純,不以故事情節的發展來安排結構,而是為了表現典型人物,抓住能展示他們性格的生活片斷和具體場景來組織結構,如《故鄉》以第一人稱“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通過幾個生活場面的變化來安排結構,并沒有寫閏土一生的經歷,而是用現實和回憶兩幅生活場景作對照寫出了閏土在精神上的變化。《孔乙己》只寫了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兩次露面,就概括了他一生的遭遇和他的性格。《藥》打破了從頭寫到尾的傳統結構,從事件的中途開始寫——華老栓提著燈籠出門買人血饅頭,到了第二節茶館開門,才從喝茶的人口中知道華老栓為什么要去買人血饅頭,這樣,故事基本上已完成,最后的第四節只是交待一下結局,這種結構是典型的西方小說形式,從最重要的事寫起,這種結構既經濟又靈便。
《阿Q正傳》和《祝福》中的故事性相對完整,但也不是像傳統小說那樣從頭到尾地敘述,仍然用日常生活中的場景、斷片來連接,這在《祝福》里更明顯,作品通過祥林嫂到魯四老爺家的兩段生活及衛老婆子的一段敘述來完成祥林嫂一生的悲劇。
總之,魯迅的小說創造了新的形式,在結構上多變,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第二,在刻畫人物的時候魯迅往往不是精雕細刻而是采用白描手法。魯迅寫小說,塑造人物慣用“白描”的手法。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畫眼睛和勾靈魂”。魯迅塑造形象時,總是精心選擇那些最富有特點的動作、神態,最具有表現力的情節、場面和細節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讀者對某一人物和情節產生難以忘懷的深刻印象。如阿Q,其形貌只用了極少的幾筆,“阿Q赤著膊,懶洋洋的,瘦伶仃的”,“在他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于何時的癩瘡疤”,還有常常被人揪住的“黃辮子”,就是這么寥寥幾筆,阿Q的基本輪廓就鮮明地凸顯了出來。再如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胡子”。而最能表現那個時代落魄讀書人特征的是他的衣著和語言:“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用語不多,但將一個迂腐無能、貧困潦倒而又好吃懶做的舊時代讀書人的形象活脫脫表現了出來,字字入目,句句傳神。再看《故鄉》和《祝福》。少年閏土“紫紅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項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作者由臉而帽、由帽而項,勾勒出一個健康、活潑、聰明、伶俐的鄉村少年形象。可再次見到閏土時,則是“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縮著”;魯迅尤其刻畫了他那雙手,再不是當年那樣的“紅活圓實”,卻變得“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作者并沒有寫他20年來所受的苦,而是通過這些外部的變化寫出了中國農民的深重災難。《祝福》中祥林嫂的肖像更是用白描手法來塑造的。第一次出場的她“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不開一句口,很像個安分耐勞的人”。這里作者用極省儉的幾筆就把一個青春守寡、貧苦善良而又吃苦耐勞的婦女形象刻畫了出來。當祥林嫂二進魯鎮時,作者集中描繪了那“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活畫出主人公再嫁后又亡夫喪子,內心無限悲苦的形象。而在敘述阿毛被吃的經過時,眼睛變得“沒有神采了”,遭到村人奚落時,她“直著眼睛看著他們”。眼睛的變化,反映出封建禮教對祥林嫂除了肉體上的蹂躪外,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折磨。最后,待到被魯四老爺逐出家門,那“五年前花白的頭發已經全白,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至此,一個身體和精神都倍受封建禮教摧殘迫害的勞動婦女的形象栩栩如生展現在人們眼前。
第三,魯迅作品的細節非常真實和生動,極富表現力。魯迅的作品在人物的動作、心理、衣著描寫方面都很真實。如《藥》中寫華老栓家油賦的燈,帶補丁的被子,小栓早上起來吃泡飯等,準確地寫出了華家的經濟狀況,使讀者看到了他的社會地位。再比如,華老栓早上起來去買人血饅頭時,兩次用“抖抖的手”摸摸身上“硬硬的錢”還在不在,表現了人物的心理,為救小栓的命湊這點錢不容易。而康大叔接過華老栓的銀元時,只是捏了捏就走了,并不數,這一捏把康大叔的地位和威風寫了出來,這些細小的動作表現了人物的身份。有的作品中選擇的類似戲劇中的道具的物品也很能表現生活的真實,如祥林嫂淪為乞丐后,手里挽著個破籃子,里邊放了一只碗,這表明她是個乞丐,另一只手拄著一根竹竿,魯迅特別描寫了這個竹竿的下端已經開裂,說明她流浪街頭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由于魯迅的小說中注意了細節的真實性,使人們可以從中看到江南的風土人情,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從魯迅小說中看到的許多東西場景,在紹興都可以找到,如咸亨酒店、烏篷船、社戲里的場景等。當然魯迅作品中也借鑒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學的某些技法,如注意環境氣氛的渲染、素描式的景物描寫、精練簡潔的語言特色等等。只是西洋文學的技巧用得更得心應手。
總之,魯迅作品是一個有機的系統整體,在教學中,要著眼于系統整體的要求,分析具體作品時,不能從某個部分出發,而應從系統整體出發,與其他部分聯系起來。盡管小說、雜文、散文的體裁、結構、表達內容的方式不同,但在同一時期,某些思想內容總要在不同作品中反復得到表現,因此,我們分析他的作品時應注意其大的時代背景和具體的小環境,關注他作品的總的思想傾向和表現手法。這樣許多在單篇課文中難以解釋清楚的問題很容易就弄清楚了,許多認識膚淺的問題也就抓住了要害。
上一篇:中國現代文學的功利性及其成因
下一篇:人性的兩極——試論沈從文與張愛玲小說的審美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