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共性又有鮮明個性的材料。它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從而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很強的說服力。“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來說明本質(zhì)的東西,給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會是突出的。”(魏巍:《我怎樣寫〈誰是最可愛的人〉》)
生活中能說明問題的材料很多,不少材料都具有較強的典型性。進行寫作,應(yīng)根據(jù)主題的要求,從具有不同程度典型性的材料中,挑選出最具典型性的材料寫入文章。例如魏巍的散文《誰是最可愛的人》,全文用了三個骨干材料:一是松骨峰戰(zhàn)斗,寫志愿軍戰(zhàn)士對敵人的“恨”,表現(xiàn)他們的英雄主義精神;二是馬玉祥火中救朝鮮兒童,寫志愿軍對朋友的“愛”,表現(xiàn)他們的國際主義和革命人道主義精神;三是志愿軍“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的艱苦而愉快的生活,寫他們對祖國的忠誠,表現(xiàn)他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作者選用到作品中的這些材料來自眾多的原始材料,它們分別從幾個不同的側(cè)面展現(xiàn)志愿軍復(fù)雜的生活。材料雖少,但都具有代表性和說服力,它們組合在一起支撐著主題,真正是“以一當十”。魯迅先生很形象地說:“要極省儉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我怎樣做起小說來》)“畫眼睛”的實質(zhì)就是講選材要“典型”的問題。材料不典型,就象是畫人的“頭發(fā)”一樣,即使“畫了全副的頭發(fā),即使細得逼真,也毫無意思。”(同上注)
選擇典型材料還要注意材料的代表性,即取材的全面性以及文章內(nèi)容的周到性。曹靖華的散文《憶當年,穿著細事且莫等閑看》,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只重衣冠不重人”的壞風氣。文章所選的材料不僅都能說明這個主題,而且合起來看又體現(xiàn)了材料的全面性。就地域說,有河南的小縣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就時間說,有辛亥革命初年、“五四”時期,20年代、30年代等時期;就服裝說,選取了土衣服、洋馬褂、藍大褂、皮袍等類;就作者的經(jīng)歷說,選取了求學(xué)、參加學(xué)運、教書等方面;就人物說,有高小同學(xué)、朋友、自己、門丁、開電梯的、魯迅先生等人;而關(guān)于魯迅先生,又選取了他文章中的話、他與作者的談話、他去華懋飯店訪問史沫特萊等事情。如此廣泛的選材,才使得文章得以反映整個舊中國幾十年間各種人物對待穿著的不同態(tài)度,其主題也得到了充分而又深刻的表現(xiàn)。當然,注意選材的代表性這一點,是就某些文章而言的,如是記敘一件事或議論一件事,就不存在這個問題。而有些散文、學(xué)術(shù)論文和調(diào)查報告,主題的表現(xiàn)牽涉到一定的材料面,選材時就需特別注意這一點。
上一篇:公文的寫作手法
下一篇:寫場面的寫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