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志甫
五幕歷史話劇。作者曹禺、梅阡、于是之。中國戲劇出版社1962年10月出版。該劇描寫春秋戰國時代,吳越兩國在會稽交戰,結果越兵大敗,越王勾踐為吳國所俘虜,被囚于吳國京都姑蘇城吳王夫差宮中為奴。勾踐備受凌辱,但他無時無刻不在懷念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為圖報復,他只有忍辱負重,以迷惑吳王,等待時機。夫差果然信任了勾踐,三年后釋放勾踐回到越國。勾踐立志“臥薪嘗膽,誓雪國恥”,決心統帥越國軍民,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艱苦奮斗和準備,最后乘吳王北上會盟而突然出兵,一舉滅掉吳國。作品通過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科學分析,摒棄了所謂“春秋無義戰”的傳統觀念,賦予越王勾踐以反抗侵略、熱愛祖國的思想內容和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性格特征,開掘出這一歷史題材的新的主題意義,較好地完成了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統一。劇作風格氣勢恢弘,雄渾凝重,在史詩般悲壯的歷史畫面中閃耀著磅礴的時代精神和浩蕩的民族氣魄。全劇總體構思雄偉博大,完整精細。從勾踐在會稽被俘到最后消滅吳國,時間跨度達三十年之久,表現了劇作者高超的藝術概括力和豐富的藝術想象。劇本從正反兩個方面揭示了吳越兩國強弱勝敗的矛盾轉化過程,以此設置戲劇情境、情節和人物,把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形象化為波譎云詭的戲劇沖突和戲劇場面。因此,該劇既有長江萬里大波大瀾之勢,又盡溪澗隱露曲折起伏之妙;既再現了歷史事件的主要關目,又在其中虛構出動人的情節和細節,使劇情的發展流暢而凝重,沖突激烈而沉穩。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劇本運用傳統戲曲的寫意手法,注重粗線條勾勒人物的精神風貌。如勾踐的剛烈和隱忍,夫差的驕橫與自負,范蠡的審時度勢、大智大勇,伍子胥的忠直耿介、粗暴蠻橫,僅只寥寥數筆,便突現出主要人物的個性特征。此外,劇中選用了一些具有典型歷史時代特色的詩歌、民俗以渲染戲劇氛圍,既增強了戲劇效果,又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其舞臺語言不僅具有鮮明的歷史感,而且通俗、樸實和口語化,無論是人物對話抑或獨白,聲調鏗鏘,詩情激越,極富感染力。劇作發表和上演之后,立即受到文藝界的重視和觀眾的贊譽。《戲劇報》曾專門召開了座談會,著名文藝評論家、戲劇家、歷史學家何其芳、張庚、張光年、吳晗等都對該劇予以熱情肯定。稍后,茅盾在他的《關于歷史和歷史劇》一文中,也高度評價《膽劍篇》是在同類題材的作品中最好的一部劇作,為我國歷史劇的創作開拓了新的題材領域,提供了新的經驗。
上一篇:謝錫文《肖爾布拉克》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葛菲《胡楊淚》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