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宜君
敘事長詩。作者汪承棟。中國青年出版社1964年1月初版。全詩共一千一百多行。這首長詩取材于作者在西藏工作時聽來的真實故事,然后經過集中、概括、提煉而成。長詩以主要的筆力描寫和刻畫了主人公波烏贊丹從自發反抗到自覺斗爭的成長過程,通過他獨具特色的生活道路,概括而具體地反映了西藏百萬農奴所走過的艱辛歷程。昏暗的、酷寒的藏北草原,“部落在噴血/帳篷在冒煙/牧民慘痛的哭喊/嘶裂整個草原……土登宗本統領藏兵/卷來災難的洪水”,這就是1950年的藏北動蕩苦難的生活,波烏贊丹面臨的血與火的現實。波烏贊丹舉起反抗的鋼刀,率眾暴動了,“頓時,風雪草原上/豎起刀槍的森林/流匯人馬的江河”。這時占據波烏贊丹頭腦和指導他行動的思想,是強烈的階級意識和復仇觀念:“血葬土登宗本,刀洗豺狼的篷帳。”這使他與反動噶廈政府勢不兩立,他拒絕了噶廈政府的委任狀,割下土登派來聯合驅漢的信使的舌頭,以表示自己對階級敵人的仇恨。他對前來做他工作的解放軍丁政委,熱情歡迎,以禮相待,并在丁政委從拉薩開會回來的路上,暗中保護,甚至身入虎穴,闖宴保駕,粉碎土登加害丁政委的陰謀。但這時的波烏贊丹,畢竟是一個自發的階級反抗的英雄,他還沒有認識到只有共產黨的領導才能使階級反抗取得勝利。他不理解黨的團結民族上層進步人士的民族政策,拒絕參加“解委會”。正由于這些農民起義英雄的普遍特點,導致了他斗爭的失敗,在敵人的圍剿中,只剩下八人八騎。他為慘敗而傷心,更為沒有聽丁政委的話而后悔。他總結失敗教訓,抽刀割破手指,發誓去找共產黨。最后,他在黨的領導下,參加了“平叛”的勝利斗爭,終于完成了思想的轉變和覺醒,親身體會到,只有黨的領導,才是斗爭勝利的保證。長詩的主要成就在于,在廣闊的社會生活和時代背景下,塑造了波烏贊丹這樣一個性格復雜、個性鮮明的英雄典型形象;同時,通過波烏贊丹曲折的成長過程,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西藏的社會和矛盾,反映了西藏百萬農奴命運的歷史性變化。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的描繪,獨特的復雜情節的編織與英雄人物性格刻畫的巧妙結合,是長詩的顯著特色。作者在敘述故事和刻畫人物時,能充分注意發揮敘事詩的特長,“精選那些對闡明主題,刻畫人物性格,抒發真情實感最有特征、最富有詩的表現力的情節和細節”(汪承棟:《從〈黑痣英雄〉談起》),在展現廣闊社會大背景的同時,注意特定情景的細致描繪,使之具有動人的意境。
上一篇:尹昌龍《黑氏》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郎偉《黑的雪》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