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艷華
三幕話劇。作者老舍,最初發表于《人民戲劇》第三卷第一期(1951年5月出版),后收入《老舍劇作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9月初版)和《老舍劇作全集》第二卷(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8月初版)。龍須溝是舊北京一條有名的臭溝,解放前,由于國民黨政府只顧向人民群眾敲詐勒索、重重盤剝,從不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命運,致使這里的居民生活環境不僅得不到改善,反而日益困苦不堪。解放后,人民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將修溝作為建設新北京的一項重要任務,終于使居民們在擺脫了政治壓迫的同時,也獲得了幸福清潔的生活環境。該劇將這一現實題材搬上舞臺,通過對比溝岸上的居民在新舊社會不同的生活命運,熱情歌頌了黨和政府對人民的深切關懷;通過劇中程瘋子、程娘子、丁四嫂、丁四、王大媽、二春以及趙大爺等人物群像及其相互關系的生動描寫,展現了社會主義新中國給人民精神面貌上帶來的巨大變化。周揚同志曾高度評價它“是一部現實主義的作品,也是一首對勞動人民的頌歌,對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頌歌”(《從〈龍須溝〉學習什么?》)。該劇獨特的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運用嚴格的現實主義手法,成功地塑造出了典型環境中具有鮮明特征的典型性格。這一方面是善于通過沖突描寫人物性格,另一方面則更擅長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及行動,表明人物自身所擁有的那種給人印象最直接的個性特征。其次表現在劇作所具有的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亦即反映的是北京人的故事,北京人的天地,自有北京人的風情。那典型的四合院、幽默的北京方言、特有的叫賣吆喝聲以及曲藝藝人富有韻味的數來寶,共同烘托出了一個獨具特色的藝術氛圍。最后表現在劇作精湛的情節構思上。該劇緊緊圍繞著一條溝展開人物關系,場景集中緊湊,故事凝練厚重。從人的變化、溝的變化、人和溝的關系的變化,寫出了社會的變化,小中見大,相映成輝。同時,新舊兩個時代的場景轉換自然而巧妙,充分體現了自由駕馭時空的藝術才能。在老舍解放后創作的話劇作品中,《龍須溝》是獲得較高聲譽的一部,在國內外都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它不僅是我國50年代初期話劇創作中的藝術珍品,而且在戲劇舞臺上也獲得了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并曾被改編成同名影片。
上一篇:石高來《鼎湖山聽泉》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