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毅,是唐人李朝威所著傳奇小說《柳毅傳》中的主人公。
柳毅是個儒生, “長于楚”、 “游學于秦”,而“應舉下第”。顯然,柳毅為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仍是儒家“學而優則仕”的傳統道路。但是,由于科考下第,特別是在他去涇陽訪友的途中遇見洞庭龍女,他的命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因為替龍女傳書到洞庭,使洞庭君及其弟錢塘君得知龍女備受涇河夫家虐待的情況,救出龍女;洞庭君為報答柳毅,廣贈珍寶,柳毅竟成為淮右首富;最終則因與龍女結為夫婦而超凡入仙。柳毅的傳奇般遭遇,似乎又為當時的儒生描繪出一幅遠勝于仕途功名的美好的人生畫圖。
從小說的描寫看,導致柳毅上述行為和結局的決定因素,乃是他自身固有的品格。應舉下第,似乎并沒有給柳毅的精神上造成怎樣的打擊、挫傷,相反,他更關切的是洞庭龍女的命運。乍見一個女子在荒郊牧羊,柳毅感到十分驚詫 經過仔細觀察,發現這女子“乃殊色也,然而娥臉不舒,巾袖無光,凝聽翔立,若有所伺”。這里通過柳毅的視覺而刻畫的龍女外貌,實際上表達了柳毅內心對龍女的如下兩個判斷:第一,她必然遭遇不幸;第二,她企盼有人救援。因此,柳毅才主動上前詢問,得以了解事情的真相。事實上,當他詢問原因時,他已經準備承擔某種義務了。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肯于幫助人,這是柳毅的基本品格之一。而尤應注意的是,書中多處強調了柳毅對龍女不幸的同情: “毅深為之戚”、“風鬟雨鬢,所不忍視”、 “傷美人兮雨泣花愁”,如此等等。一個是下第的書生,一個是落難的婦女, “同是天涯淪落人”,柳毅把更多的關切和同情給予了更為不幸的弱者。
柳毅得知龍女的痛苦不幸,激于義憤,他義無反顧地承擔并完成了傳書的使命。他對龍女說: “吾,義夫也。聞子之說,氣血俱動,恨無毛羽,不能奮飛,是何可否之謂乎?”這一段自白,生動地刻畫了柳毅正義豪俠、熱血剛腸、急人危難的性格。在這一點上,柳毅和錢塘君倒有某些類似之處,兩人之所以能成為“知心友”,絕非偶然。
受人之托,成人之事。為實踐自己的諾言,柳毅匆匆告別涇陽的友人,返回家鄉,立即到洞庭湖畔,按照龍女告訴的方法,進入水府龍宮,得見洞庭君,轉交了書信,終因錢塘君之力,使她得以擺脫苦難。始之以義,終之以信,為踐一諾,不避水火,的確難能可貴。洞庭君作歌唱道:“荷真人兮信義長”,錢塘君當面贊揚柳毅“信義昭彰”,絕非虛言。柳毅光明磊落,襟懷坦蕩。他為龍女傳書,純為義舉, “唯直是圖,不遑避害”,絕無個人企圖。小說通過錢塘君酒后逼婚遭到柳毅拒絕的描寫,充分地揭示了這一點。錢塘君疾惡如仇,剛強勇猛,性如烈火,心直口快,行事果絕。他對柳毅又欽敬又感激。受人之恩,必有以報,他的報恩方式,就是把侄女許給柳毅(或許他已從龍女那里得到了某些暗示)。當他把這個意思當面向柳毅提出來后,柳毅“肅然而作”,“淡然而笑”,對錢塘君直言相抗,斥其無禮,不合正道,明言“豈仆之素望哉”,使錢塘君深為折服, “遂為知心友”。對此,小說還通過柳毅后來對龍女的一番談話,進一步作了補充。柳毅說: “仆始見君于長涇之隅,枉抑惟悴,誠有不平之志。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馀無及也。……洎錢塘逼迫之際,唯理有不可直。”“夫始以義行為志,寧有殺其夫而納其妻者邪?一不可也;善素以操真為之志尚,寧有屈于己而伏于心者乎?二不可也。”柳毅的拒婚,無疑使他的品格得到了更為光輝的展現。柳毅對洞庭君所贈珍寶并未拒絕,而且到家之后,立即“適廣陵寶肆,鬻其所得,百未發一,財已盈兆”,這說明他還沒有迂到連珍寶財物也不愛的程度,而從他日后安做富翁來看,他已無意于仕途了。
不過,柳毅最終還是和龍女締結了美滿良緣。柳毅決不是無情者,他可以拒絕錢塘君的逼婚,但是當他臨行之際,龍女向他拜別時, 他見龍女“有依然之容”,便“殊有嘆恨之色”、 “心甚恨之”。柳毅的遺憾,說明他并非不愛龍女,只是因為受到“道義”的束縛,不得不“自約其心”罷了。所以,當龍女以“盧氏”的身分出現且“家于人間”時,束縛柳毅的東西已不復存在,柳毅欣然表示: “從此以往,永奉歡好,心無纖慮也。”柳毅對龍女的愛情,是建立在龍女對他的深情眷戀和大膽主動追求上面,龍女說他“無重色之心”、 “有感余之意”,可謂一語中的。兩人的結合,是雙方真摯愛情的必然結果。
小說結尾寫柳毅夫婦離開人間,回居洞庭,柳毅也成為神仙。這種虛構的結局反映了人們要求超脫現實苦難的不切實際的愿望,比之有些作品把高科及第當作解決矛盾的出路來,似乎稍勝一籌。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柳毅既沒有一般下第書生的頹廢潦倒沒落心理,又不像那些刻意追求仕途經濟的封建士子,唯科舉功名是求;他是個以自己內在的美好品格贏得了人生幸福而擺脫了世俗羈絆的人。柳毅這個形象具有新的時代色彩,他和龍女的結合,具有反封建的思想意義。
上一篇:《柳夢梅》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柳氏》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