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太行①、王屋(2二)山,方(3七百)里,高萬仞④。本在冀州⑤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⑦,年且(8九十),面⑨山而⑩居。懲(11)山北之(12)塞,出入之(13)迂(14)也,聚室而謀(15)曰:“吾與汝(16)畢力平險(17),指通豫(18)南,達乎(19)漢陰(20),可乎?”雜然(21)相許。其妻獻疑(23)曰:“以(24)君(25)之力,曾(26)不能損(27)魁父之丘(28),如太行、王屋何(29)?且(30)焉(31)置土石?”雜曰:“投諸(32)渤海之尾(33),隱土(34)之北。”遂率子孫荷擔(35)者三夫(36),叩(37)石墾(38)壤,箕畚(39)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40)氏(41)之孀妻(42)有遺男(43),始齔(44),跳(45)往助之。寒暑易節(46),始一反焉(47)。
河曲(48)智叟(49)笑而止之(50)曰:“甚矣,汝之不惠(51)。以(51)殘年(53)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54),其(55)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56)曰:“汝心之(57)固(58),固不可徹(59),曾不若(60)孀妻弱子(61)。雖(62)我之(63)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64)也,而(65)山不加(66)增,何苦(67)而(68)不平?河曲智叟亡以(69)應(70)。
操蛇之神(71)聞之,懼其不已(72)也,告之(73)于(74)帝(75)。帝感其誠(76),命夸娥氏(77二)子負(78二)山,一厝(79)朔東(80),一厝雍(81)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82)斷(83)焉(84)。
[注 釋]
①太行(háng):山名,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間。②王屋:山名,在今山西省陽城縣西南。③方:古代表示面積的用語,指縱橫見方。(4萬)仞(rèn):形容極高。仞,古七尺或八尺。⑤冀(jì)州:古代九州之一,包括今山西、陜西間黃河以東,河南和山西間黃河以北,以及山東西北、河北東南部地區。⑥河陽:黃河北岸。河,古代專指黃河。陽,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⑦者:語氣助詞,表示停頓。⑧且:副詞,將近。⑨面:面對著,名詞用如動詞。⑩而:連接狀語“面山”和謂語“居”,不譯。(11)懲:戒,引申為“苦于”。“懲”字后面省略了介詞“于(被)”。(12)之:結構助詞,取消句子“山北塞”的獨立性。(13)之:結構助詞,取消句子“出入迂”的獨立性。(13)迂(yū):迂回,繞遠。(15)聚室而謀:集合家人商議。室,內室,引申為家,這里借指全家的人。(16)汝:你們,一般在長輩稱晚輩時用。文言文里的人稱代詞單數與復數的形式相同。(17)畢力平險:竭盡全力削平阻礙出行的高山。畢,盡。平,削平,鏟平,形容詞用如動詞。險,指險峻的大山,形容詞用如名詞。(18)指:手指,名詞在句中作狀語,意為像手指般直。(18)豫(yù):古九州之一,包括今河南黃河以南、湖北南漳縣以西一帶。(19)乎;介詞,到。(20)漢陰:漢水之南。陰,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叫“陰”。(21)雜然:紛紛地,七嘴八舌地。然,……的樣子。(22)相許:應允他。相,單指動作的受事者一方(愚公)。許,應允,贊許。(23)獻疑:提出疑問。(24)以:憑,靠,介詞。(25)君:您,上古對男子的尊稱,中古以后也可以尊稱女子。(26)曾:竟,還。(27)損:減少,削低。(28)魁父之丘:魁父這樣的小山。魁父,又叫“魁阜”,在河南省開封縣境內。之,這,這樣的,指示代詞。丘,小山。(29) 如……何:古漢語中常用的一種固定結構,相當于“把……怎么辦”、“拿……怎么樣”。(30)且:況且。(31)焉:疑問代詞,哪里。(32)諸:之于,合音兼詞。(33)尾:邊上。(34)隱土:即薄州,東北的平原。(35)荷(hè)擔:挑擔子。荷,扛,擔。(36)夫:成年男子。(37)叩:擊,敲碎。(38)墾:用力翻土,這里指挖。(39)箕畚(běn):用箕畚,名詞作狀語。箕,裝土石等的工具。畚,用竹篾或草繩編成的盛物工具。(40)京城;復姓。(41)氏;上古時氏是姓的分支,只有貴族才有氏,平民沒有;漢魏以后,姓氏相合,姓也叫氏。(42)孀(shuāng)妻:寡妻。(43)遺男:父親死后才出生的遺腹子。(44)始齔(chèn):剛換牙,大約七八歲。(45)跳:動詞作狀語,歡跳著。(46)寒暑易節:冬夏換季,代指一年。寒,指冬。暑,指夏。易,更換,動詞。(47)始一反焉:才回來一次啊。反,同“返”。焉,語氣助詞,可譯為“啊”。(48)河曲:古地名,在山西芮城縣風陵渡一帶,黃河自北向南,到這里折向東,所以叫河曲。(49)叟:老頭,老者。(50)笑而止之:笑著制止他。止,使之止,使動用法。(5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裝句,把謂語“甚矣”提到主語之前,表示強調。之,取消“汝不惠”的獨立性,不譯。惠,同“慧”,聰明。(52)以:憑。(53)殘年:余年,暮年。(54)毛;這里指山上的草木。(55)其:語氣助詞,用在句子開頭,加強反問語氣。(56)息:呼吸,這里指嘆氣。(57)之:結構助詞,取消“心固”這個句子的獨立性。(58)固:四面閉塞,堅固,引申為固執。(59)徹:通,開竅。(60)不若:不如。(61)弱子:幼小的孩子。弱,年幼,年少。(62)雖:即使。(63)之:取消“我死”這個句子的獨立性,使它成為一個分句。(64)匱(kuì):缺乏。(65)而:可是。(66)加:副詞,更。(67)何苦:哪愁。何,哪里,怎么。苦,憂愁,擔心。(68)而:在句子中舒緩語氣,不譯。(69)亡(wū)以:無以,意思是“沒有什么用來……”。亡,同“無”。(70)應(yìng):答。(71)操蛇之神:山神,在神話里他手里拿著蛇。操,持。(72)已:止。(73)之:這。指愚公移山這件事。(74)于:向。(75)帝:神話中的天帝。(76)感其誠:“感于其誠”的省略。于,被。(77)夸娥氏:神話里的大力神。(78)負:背起。(79)厝(cuò):同“措”,放置。(80)朔東:朔方東部,山西北部一帶。(81)雍:雍州,古九州之一,在陜西、甘肅一帶。(82)隴:通“壟”,山岡,高地。(83)斷:阻隔。(84)焉:了。
[譯 文]
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方圓有七百里,高達萬仞。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岸。北山的愚公,快九十歲了,)面對著太行、王屋住著。(愚公)苦于山北交通阻塞,出進繞遠,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同你們盡全力鏟除這兩座險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達到漢水的南岸,行嗎?”(大家)異口同聲地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了疑問,說:“憑著你的(那點)力氣,就連魁父這樣的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樣?再說,把挖下來的土石擱到哪里去呢?”大家一齊說:“把它扔到渤海邊上,隱土的北邊。”(愚公)于是帶領子孫中三個能挑擔子的人,破石挖土,用畚箕運到渤海邊上。鄰居家京城氏的寡婦有個遺腹子,剛剛換牙(才七,八歲),(也)又跳又蹦地去幫助他們(移山)。(大家)寒暑換季才回一趟家。
黃河曲折處的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著(你)這樣大的歲數和(這點)剩下的氣力,就連這座山上的一根草都毀不了,(又)能把這么多的土石怎么樣?”北山愚公長嘆道:“你這個人思想(真)頑固,都頑固到開不了竅(的程度了),竟不如寡婦那年幼力弱的孩子。(你想),即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啊;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個盡頭啊,可是山卻不會增高,何愁(挖它)不平呢?”河曲智叟(聽了)無話可答。
手持蛇的山神得知這事,害怕愚公他們不停地(挖下去),把這事稟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精誠所感動,命令天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起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從此,(從)冀州之南(到)漢水的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其間了。
[鑒 賞]
這則古代著名的寓言,說的是愚公率領子孫移山的故事。
故事一開始,先介紹太行、王屋二山,突出它的面積大峰嶺高,并點出它原來的位置,為后文設下伏筆;繼而寫愚公決心移山,取得家人支持,立即行動;再寫愚公和智叟關于山是否可移的辯論,顯示出愚公為了追求幸福的未來而挖山不止的決心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結尾寫天帝既感動又擔心,愚公的愿望終于在天神的干預下以另一種方式得以實現。
作者運用了襯托和對比的寫法來突出愚公精神的偉大。故事里寫家人的“雜然相許”、鄰居“始齔”的“弱子”“跳往助之”和天帝都被他的決心感動的神話,從不同的側面襯托出愚公精神的巨大感召力。作者又通過兩座山的高大同決心移山的愚公的“殘年余力”的對比,顯示移山的艱難和愚公決心的堅定。特別是通過愚公與智叟兩個人物的對比,說明愚公移山,看似愚蠢,但他能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為子孫后代造福而堅定不移,才是真正的大智;而智叟自以為明智,目光短淺,畏首畏尾,才是真正的愚蠢,可見“愚公實智,智叟實愚”。作者故意用反語給他們取名,為的是增強諷刺的效果,在智與愚的對比中突出愚公的大智大勇。
故事的神話色彩很濃厚,對待愚公挖山,操蛇之神卻“懼其不已”,這是為什么,莫非古人已預感到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狂妄想法是值得擔憂的嗎?
上一篇:《惠子相梁》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愚溪詩序》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