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臥東山是什么意思
【典源】 《世說新語·排調(diào)》:“謝公(安) 在東山,朝命屢降而不動(dòng)。后出為桓宣武 (溫) 司馬,將發(fā)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靈 (崧) 時(shí)為中丞,亦往相祖。先時(shí),多少飲酒,因倚如醉,戲曰:‘卿累違朝旨,高臥東山,諸人每相與言:“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今亦蒼生將如卿何?’謝笑而不答。”《晉書·謝安傳》亦載,末作“安甚有愧色。”又“安雖放情丘壑,然每游賞,必以妓女從。”
【今譯】 東晉謝安(字安石) 名望很大,在東山閑居二十余年,朝廷屢次征召他而不出仕。后出任為桓溫司馬,即將去新亭,朝中官員都去送別。高崧為中丞,也去送行。去前高喝了些酒,借著醉意調(diào)侃說:“您好多次違背朝廷旨意,在東山高臥,大家每每互相說:‘安石不肯出山,讓蒼生百姓怎么辦啊?’今天蒼生百姓又讓您怎么辦啊?”謝安只是笑而不答。謝安閑居時(shí),雖然登山玩水,但都讓歌女隨同。
【釋義】 后以“高臥東山”、“東山意”等形容隱居山林不仕; 或以“東山起”、“濟(jì)蒼生”等表示不再隱居,出仕干一番事業(yè)。
【典形】 安石風(fēng)流、安石臥、不免為蒼生、蒼生望、東山高臥、東山高興、東山戀、東山絲管、東山臥、東山意、東山之恨、高臥東山、濟(jì)蒼生、起蒼生、望謝安、為蒼生起、臥東山、謝傅東山、身已屬蒼生、天下蒼生望、蒼生笑謝安、蒼生起謝安、蒼生如卿何、謝傅襟情、謝傅登山志、謝公雅志、謝山攜妓、愧東山、蒼生未濟(jì)、東山紅袖、天下蒼生、起東山、謝公妓、蒼生愿、東山屐、東山起、東山去、慰蒼生憂、東山之志、安石高枕、東山妓、東山仰謝安、攜妓東山、東山樽俎。
【示例】
〔安石風(fēng)流〕 宋·辛棄疾《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卻憶安石風(fēng)流,東山歲晚,淚落哀箏曲。”
〔安石臥〕 明·楊慎《塞垣瑞鷓鴣·隱括唐詩》:“誰起東山安石臥,為君談笑靜風(fēng)煙。”
〔不免為蒼生〕 唐·李頎《送劉十》:“聞道謝安掩口笑,知君不免為蒼生。”
〔蒼生望〕 唐·錢起《哭常征君》:“不遂蒼生望,空留封禪文。”
〔東山高臥〕 唐·李白《梁園吟》:“歌且謠,意方遠(yuǎn),東山高臥時(shí)起來,欲濟(jì)蒼生未應(yīng)晚。”
〔東山高興〕 元·白樸《木蘭花慢·歌者樊娃索賦》:“千古東山高興,一時(shí)北海清尊。”
〔東山臥〕 元·范康《陳季卿悟道竹葉舟》:“我不去玉堂游,也不向東山臥。”
〔東山意〕 唐·武元衡《晨興贈(zèng)友寄呈竇使君》:“夙昔東山意,縱橫南浦波。”
〔東山之恨〕 北周·庾信《傷心賦》:“王正長有北郭之悲,謝安石有東山之恨,斯既然矣。”
〔高臥東山〕 清·陳廷敬《東山亭子放歌》:“君不見謝公高臥東山時(shí),起為蒼生已白首。”
〔濟(jì)蒼生〕 元·耶律楚材《和移剌繼先韻》:“漸驚白發(fā)寧辭老,未濟(jì)蒼生曷敢歸。”
〔起蒼生〕 清·程先貞《送周量赴京家累寓此》:“中秘莫嫌文字誤、尚煩經(jīng)術(shù)起蒼生。”
〔望謝安〕 明·貝瓊《送王克讓員外赴陜西》:“關(guān)中相國資王猛,海內(nèi)蒼生望謝安。”
〔為蒼生起〕 唐·溫庭筠《題裴晉公林亭》:“東山終為蒼生起,南浦虛言白首歸。”
〔臥東山〕 宋·李廷忠《謝王樞使薦舉啟》:“謝傅之臥東山,將復(fù)為蒼生而起。”
〔謝傅東山〕 元。張可久《慶東原·越山即事》:“借賀老鑒湖船,訪謝傅東山去。”
上一篇:驥服鹽車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高山流水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