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桃殺三士是什么意思
【典源】《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下》:“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聞。晏子過而趨,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見公曰:‘臣聞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義,下有長率之倫,……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nèi)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此危國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勍 (ging) 敵之人也,無長幼之禮。’因請公使人少饋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計功而食桃?’公孫接仰天而嘆曰:‘……接一搏猏(jian)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援桃而起。田開疆曰:‘吾仗兵而卻三軍者現(xiàn),若開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嘗從君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流。當(dāng)是時也,冶少不能游,潛行逆流百步,順流九里,得黿而殺之。左操驂尾,右挈黿頭,鶴躍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視之,則大黿之首。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二子何不反 (返) 桃!’抽劍而起。公孫接、田開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讓,是貪也; 然而不死,無勇也。’皆反其桃,挈領(lǐng)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獨生之,不仁; 恥人以言,而夸其聲,不義; 恨乎所行,不死,無勇。雖然,二子同桃而節(jié),冶專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領(lǐng)而死。使者復(fù)曰:‘已死矣。’公殮之以服,葬之以士禮焉。”
【今譯】 春秒時齊景公手下有三名勇士,名叫公孫接、田開疆和古冶子,他們都能徒手搏虎,因而以勇力聞名。相國晏子認為三人恃功倨傲,不懂君臣大義,上下禮儀,對內(nèi)不能防范暴亂,對外不能威懾敵人,是危害國家的禍害,建議景公除掉他們。景公擔(dān)心他們力大勇猛,難以成功,晏子就請景公賞賜三人二桃,讓其論功而取桃,公孫接以自己力搏野豬、猛虎有功,取一桃; 田開疆以自己在敵軍面前獨自退敵有功,也取一桃; 古冶子以自己跟隨國君渡河,親手殺黿,保護國君有功,也欲獨吃一桃,他拔劍要求前二人交出桃子。公孫接、田開疆覺得不如他勇敢,功勞也沒有他大,如持桃不讓,則貪婪太甚; 如忝顏茍活,何以言勇? 于是放回桃子而自刎,古冶子見狀,認為二人已死,自己獨生為不仁; 用言語侮人,自炫為不義; 悔恨自己的言行而不死為怯懦,也放下桃子引劍自殺。這樣晏子只用二桃便除去了三人。
【釋義】 后指以計謀除掉他人。
【典形】 二士桃、二桃棄、二桃殺三士、齊二桃、齊君果、齊三士、三士、殺三士、園桃譏士驕、費二桃、泣二桃、齊相計。
【示例】
〔二士桃〕 唐·盧象《送涼歷下古城西北》:“閑蔭七賢地,醉餐二士桃。”〔二桃棄〕 明 · 陳子龍 《贈孫克咸》:“軒冕甘為五鼎烹,壯士翻為二桃棄。”
〔二桃殺三士〕 三國·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齊二桃〕 明·王宗正《清江引》:“休夸齊二桃,請看周三飯,博南山人同我懶。”
〔齊君果〕 元·曾瑞《端正好·自序》:“忘飡智士齊君果,不吐嫌兄仲子鵝。”
〔齊三士〕 清·錢謙益《戊辰七月應(yīng)召赴闕》之二:“長吟頗惜齊三士,撫卷誰知魯二生。”
〔三士〕 清·程先貞《還山春事》:“五君自醉竹間榻,三士誰憐桃下墳。”
〔殺三士〕 元·張可久《慶東原·次馬致遠》:“殺三士,因二桃,不如五柳莊前傲。”
〔園桃譏士驕〕 明·陳子龍《留別闇公圣期》“小山足賢隱,園桃譏士驕。”
上一篇:乘鸞跨鳳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二疏辭官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