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與人為善》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與人為善:yǔ rén wéi shàn
詞源: 《孟子·公孫丑上》:“取諸人以為善, 是與人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詞由:子路是孔子的優秀學生之一,所以孟子十分贊賞他。孟子說子路好,好在別人指出他的錯誤,他就高興。不過孟子認為子路還比不上禹、舜。他說:“禹聽了好話,就給別人敬禮;舜就更了不起,常常改正自己的不是,學習別人的優點以為善事。他種莊稼,做陶器,當漁夫一直到天子,沒有哪樣優點不是從別人那兒學來的。‘吸取別人的優點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然后去做好事,這就等于偕同別人一道行善。所以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偕同別人一道做好事。’”
詞義:原指跟人一同做好事。與:贊助,贊許;為:做;善:好事。現指善意幫助別人。
書證: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九回:“想你們教士也是與人為善,斷不肯叫我為難的。”諶容《光明與黑暗》:“怎么能這么說呢?對自己的同志,要與人為善。”陳殘云《香飄四季》:“鳳英抱著與人為善的純良愿望,對細嬌鼓勵。”臧克家《懷人集》:“這種與人為善,看到人家有一點進步就高興,就加以肯定,鼓勵的精神,是令人感動的,……”
上一篇:成語《不遺余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東山再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