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徒有虛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徒有虛名:tú yǒu xū míng
詞源: 《北齊書·李元忠傳》:“徒有虛名, 不救其弊。”
詞由: 南北朝時, 北方的齊國有個人名叫李元忠。李元忠家很富實,同鄉老百姓有困難到他家借糧借錢, 他都不讓還, 所以鄉人甚敬重他。李元忠后來做光州 (今河南光山縣一帶) 刺史時, 正遇上該州大災荒, 人民沒有飯吃。李元忠表奏朝廷, 要求國家給予救濟。朝廷表示同意, 但只批撥給糧食萬石。李元忠算了算這萬石糧, 每家只能分到升把或斗把, 認為這樣救災只能是“徒有虛名, 不救其弊”。于是他自作主張, 批準拿出十五萬石糧食救濟。事后, 他再上報朝廷, 說明情況。朝廷嘉而不責。
詞義: 空有名望。指有名無實。
書證: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卻說司馬懿回到寨中, 使人打聽是何將引兵守街亭?;貓笤唬骸笋R良之弟馬謖也?!残υ唬骸接刑撁?, 乃庸才耳!’”
上一篇:成語《往者不諫,來者可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循序漸進》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