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的解釋|布的意思|“布”字的基本解釋
“布”字是個形聲字,上面是聲符“父”,古代的“父”與“布”讀音相近;下面是意符“巾”,表示“布”與織物有關。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研究發現,中國最早的布主要是用麻、葛纖維織成的。陜西西安半坡和華縣泉護村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都有麻布的印痕。江蘇吳縣草鞋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三塊葛布殘片,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紡織品實物。
大麻和苧麻是優良的紡織原料。中國是大麻和苧麻的原產地。所以國際上也把大麻叫做“漢麻”,把苧麻叫做“中國草”。
古代“布帛”并稱,麻、葛織品稱“布”,絲織品稱“帛”。用麻布或葛布制成的衣服叫“布衣”,古代通常只有貴族和官員才能穿絲織物,一般百姓只能穿用麻布或葛布制成的“布衣”,不能穿絲織品。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的代稱,后來又成為一般讀書人的專稱。
棉花傳入中國之后,布的原料范圍越來越廣,品種也越來越多。
《漢書》有這么一句話,叫做“毋持布鼓過雷門”,意思是不要拿著布鼓去雷門。這里的雷門是指會稽的城門,位于江浙一帶,雷門置有大鼓,敲擊起來,鼓聲能傳到洛陽;而布鼓是指用布做成的鼓,根本就敲不出聲。“布鼓雷門”這個詞是用來比喻在高手面前賣弄本領。
木偶戲中有一種類別叫“布袋木偶”,木偶的形體較小,頭部連在布袋上,外加戲裝。藝人把手伸進布袋,操縱木偶動作,因此也叫“手托傀儡”。過去常在街頭演出的扁擔戲、北京的耍茍利子、福建的布袋戲、南昌的被窩戲等均屬此類。
五代時期明州奉化縣有個游方僧人,自稱“契此”,傳說他個矮肚大,出語無定,形如瘋癲,常用杖挑一布袋,內裝隨身用具,四處化緣,乞求布施,人稱布袋和尚。他臨終前著有《辭世偈》一段文字說:“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不自識。”后人以他為大肚彌勒的化身。杭州寺廟多有他撫膝袒懷,開口而笑,身旁還有布袋的造像。
在沒有貨幣的時代,人們之間進行交換是以物易物,隨著交換的發展,以物易物發生了困難,于是就用某種大家都能接受的商品來作為交換的媒介,性質相當于后代的貨幣。“布”在古代就曾充當過這種交換媒介,《詩經》中就有“抱布貿絲”的句子。漢末王莽托古改制,廢除漢代錢幣,曾恢復布、貝等古代貨幣。古代有一種鏟形的金屬鑄幣也叫“布”,不過這個“布”與紡織品的“布”字無關,是指春秋戰國時的一種銅幣,主要通行于三晉地區。它由鏟演變而來。最早的布幣,完全保留著鏟的形狀,所以也叫鏟幣。鏟,古書上叫“镈”,是一種鏟草的農具。“镈”與“布”二字古音相同,所以就用“布”代“镈”。布幣的種類很多,大體分為兩大類:布首中空,上端可以裝柄的叫空首布;布首扁平,不能裝柄的叫平首布。布幣上一般鑄有地名,有的還鑄有幣值面額、干支等。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廢除了布幣。
布可以鋪開,所以又引申為展開、散開等意思。如遍布、分布、陰云密布、星羅棋布等。又引申為陳設、安排等意思。如布局、布置、布防、布景、除舊布新等。又引申為宣告、陳述等意思。如布告、宣布、公布、發布、頒布、散布等。
上一篇:巫的解釋|巫的意思|“巫”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年的解釋|年的意思|“年”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