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的解釋|因的意思|“因”字的基本解釋
“因”字在古文字中像一個人仰面臥于席墊之上,本義是指草席。現在常說的“芳草如茵”、“綠茵場”中的“茵”,保存了“因”的本義。
古人屋里鋪一張竹編的大席子,叫做“筵”,在筵上再放上用蒲草編成的小的坐席,這就是“因”,坐席因材料的不同也有的寫成“茵”字。
“因”這種席子就像我們現在所說的坐墊,引申有“憑借”、“依靠”、“根據”的意思。帶“因”字的成語很多,如“因陋就簡”,是就著或靠著原有的簡陋條件把事情做好;“因地制宜”,是憑借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制定出適宜的措施、辦法;“因材施教”,是根據學習者的能力、性格、志趣、水平等情況施行不同的教育;“因勢利導”,是依靠事情本身的形勢向有利的方向引導;“因人成事”,是依賴某人的力量而辦成某件事。
“因”字的“憑借”、“依靠”的引申義也保留在“因此”、“因為”、“原因”等詞中,這類詞有時也強調事物產生的緣由,組成“因果”、“因而”、“因由”以及“因噎廢食”等詞語。“因噎廢食”是指因為吃東西怕卡住喉嚨而不進食。比喻因偶然受到一次挫折或因為出現一些小問題,就停止不干了。古人曾寫道:“昔人有因噎而廢食者,又有懼溺而自沉者,其為矯枉防患之慮,豈不過哉。”意思是說,以前有因噎廢食的人,又有怕淹死而自行跳進水里的人,他們為了防患未然,反倒矯枉過正,做得太過分了。
“因”這種席子古代人又稱為“加席”、“重(chóng)席”。所以“因”還引申為重復、沿襲的意思。如成語“陳陳相因”,典故出自《史記》,說的是漢代京城倉庫里的糧食一年接一年地堆積起來,以至于長年堆積的糧食發生霉爛而不能食用。這里的“因”字,可解釋為沿襲,“陳”指舊的陳年谷物。“陳陳相因”和“因循守舊”都是沿襲、重復老一套而沒有改進的意思。史書記載:“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立百官之職,漢因循而不革。”這是說,秦代統一天下以后,建立了皇帝的名號,設立了百官的職位,漢代沿襲了這些政體制度,而不加以變革。“因循”的“因”也是沿襲的意思。
由于“因”是小坐墊,它同人們共用的大席子“筵”不同,現在常見的“筵席”一詞,指大家共同在一起飲食。同大席子相比,小墊子不過是由大席子分解出來而已,因此,分解開的東西也稱作“因”,如數學中的“因式分解”、“因子”、“因數”、“因素”等。
“因”字加上三滴水,便是“洇”字,“洇”是液體落在紙或衣物上而滲透成一片。洇染一般都不是一點點面積或一點點范圍,而是一大片,從這一大片中也可以找出“洇”字同席子以及墊子的關系。
“婚姻”的“姻”是“女之所因”,“女之所因”的“因”是從憑借的意義引申出來的,有關聯的意思。因此,兒女成婚又叫“聯姻”。
佛教常用事物相互間的關系來說明它們產生和變化的現象。其中,事物產生或毀滅的主要條件叫做“因”,為主要條件做輔助的叫做“緣”。“因緣”的“因”字放在“緣”字前面,是有道理的,主為先,次為后,主次分明。因緣還有一種解釋,就是機緣或機遇。
“因地制宜”是人們常說的一句成語。其中的“因”是根據的意思。“因地制宜”是說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妥善辦法。
上一篇:商的解釋|商的意思|“商”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圍的解釋|圍的意思|“圍”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