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于論證的王充與《論衡》·《論衡》中的邏輯論證·勿簡而不明》注釋|譯文
蘧伯玉①使人于孔子。孔子曰:“夫子②何為乎?”對曰:“夫子欲寡③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孔子曰:“使乎④!使乎!”非⑤之也。說《論語》者曰:“非之者,非其代人謙也。”夫孔子之問使者曰“夫人何為”,問所治為,非問操行也。如孔子之問也,使者宜對曰“夫子為某事,治某政”,今反言“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何以知其對不失指⑥,孔子非之也?且實⑦孔子何以非使者?非其代人謙之乎?其非乎對失指也,所非猶有一實⑧,不明其過,而徒云“使乎,使乎”,后世疑惑,不知使者所以為過。韓子曰:“書約⑨則弟子辨⑩。”孔子之言“使乎”,何其約也!(《論衡·問孔》)
【注釋】①蘧(qú)伯玉:衛國大夫。孔子到衛國時曾在他家住過。②夫子:這里指蘧伯玉。③寡:少。④使乎:使者呀!⑤非:責怪。⑥指:意思,意圖。這里是原意的意思。⑦實:句中語氣詞,用以加強寓意,可表示“究竟”的意思。⑧實:實在,事實。⑨約:簡約、簡略。⑩辨:通“辯”,爭辯。
【譯文】蘧伯玉派人去問候孔子。孔子說:“老先生在干什么?”使者回答說:“老先生想少犯錯誤卻辦不到。”使者告辭出去,孔子說:“(竟然)有這樣的使者!有這樣的使者!”這是在責怪使者。解釋《論語》的人說:“孔子的責怪,是責怪使者代替蘧伯玉表示謙虛。”孔子問使者說“老先生在干什么”,問的是在政治上的所作所為,不是問他的操行。如果按照孔子的問話,使者應該回答說:“老先生在做某件事,治理某項政務。”如今使者反而說:“他想少犯錯誤卻辦不到。”那么,人們是憑什么知道使者回答的不符合孔子問話的原意,而孔子在責怪他呢?再說,究竟孔子憑什么要責怪使者呢?是責怪他代替主人表示謙虛呢,還是責怪他的回答不符合問話的原意呢?孔子所責怪的總還要有一個實在的東西,不說清楚他的過錯,而只說“有這樣的使者,有這樣的使者”,這就使后人疑惑不解,不知道使者犯了什么錯誤。韓非子說:“書寫得太簡略,就會使學生們發生爭辯。”孔子說的“使乎”,是何等的簡略啊!
【評說】上述故事中,遽伯玉的使者在回答孔子的問話時,答非所問,以至于招致孔子的批評。但是,王充認為,由于孔子的批評過于簡約、空洞,這就難免使“后世疑惑”,讓后人對孔子究竟想批評什么頗費琢磨,爭論不休,不知道使者究竟犯了什么過錯。因此,王充在批評使者“應對失旨”的同時,也批評了孔子的“批評”簡而不明——過于簡約以致含義不明確,違反了關于“論題要明確”的規則,犯了“論題不清”的邏輯錯誤。例如有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書名叫做《人啊,人》,作為文學作品的書名,這是一個精練而又寓意深遠的名稱。但是如果作為邏輯論證中的論題,顯然是“簡而不明”了。
上一篇:《“中國的亞里士多德”墨子與《墨經》·概述·分清彼此》注釋|譯文
下一篇:《反對詭辯的荀子與《荀子》·單兼喻足》注釋|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