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的解釋|司的意思|“司”字的基本解釋
司,是個會意字。《說文解字》說:“司,臣司事于外者,從反后。”許慎認為“司”是為國君在外管理政事的人,是左右反轉(zhuǎn)過來的“后”。而“后”在甲骨文中寫作,左邊為一女,右下方為一頭朝下的嬰兒,整個字形表示的是女子生孩子,與生育的“育”同形。在母系社會中,氏族的首領是女子,而她的領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維系于其生育的能力,所以“后”的本義是首領、君王。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人向左或向右本來沒有區(qū)別,如商代的司母戊大方鼎中的“司”,就是“后”字,即帝王之義。金文中的“司馬”,也寫成“后馬”。后來才分化成“后”、“司”兩個字。“后”,指君王;“司”,指官吏。“官司”最初就是指百官,后來才指訴訟。
“司”由“官吏”的意義引申作動詞,有“主管”、“職掌”的意思。古代有許多官職名稱都是以“司”開頭,例如周代有專門管理建筑工程的官叫“司空”,專門分管國家的土地和人民教化的官叫“司徒”,專門分管刑事訴訟及民事糾紛的官叫“司寇”,專門掌管行軍打仗的官叫“司馬”,也簡稱為“司”。“司空”、“司徒”、“司馬”等這些官職名稱有的一直沿用到隋唐甚至明清時期,如唐代的白居易曾作過江州司馬,人們就用“司馬”來稱呼他。
“司空見慣”的成語出自唐代孟綮的《本事詩》,書中說唐朝詩人李紳做司空時,劉禹錫做和州刺史,李紳仰慕劉禹錫的名聲,邀他到家中飲酒,席中李紳讓一個美麗的歌妓唱歌供欣賞。歌聲打動了劉禹錫,他即興賦詩一首:“倭鬌梳頭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大意是,歌女梳著宮中流行的很美的高高發(fā)髻,一曲《杜韋娘》,讓人如春風拂面一般舒暢。李司空見多了這樣的歌女,聽慣了這樣美妙的歌聲,覺得再平常不過了,而對我來說,卻是深受感染,有一種肝腸欲斷的感覺。后來人們就用“司空見慣”來比喻習以為常,毫不奇怪。“司空”、“司馬”等這些官職名后來演變成了姓,如《史記》的作者司馬遷,《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等等。
“司”作“主管”講可組成的詞語很多,如“司南”、“司晨”、“司法”、“司令”、“司務長”、“司機”等。“司南”是我國古代辨別方向的一種儀器,是指南針的始祖;“司晨”指公雞,因其主管報曉而得名;“司令”在隋朝是宮內(nèi)的官,掌管圖書的樣式、對宣布及上奏的內(nèi)容加以監(jiān)督檢察。到元代有專門制鹽的鹽場,每一個鹽場設司令一員,“司令”是鹽場的主管。現(xiàn)在“司令”指負責指揮所屬部隊的最高長官。
“司”由“主管”之義引申指所管轄的區(qū)域,如明代朱孟震在《西南夷風土記》中記載:“象牙,諸司皆產(chǎn),獨老撾居多。”“司”還引申有“職守”、“職責”的意義。“司”也可以指官署、政府機構(gòu),如宋代有殿前司,明代清代有通政使司。現(xiàn)在用以稱中央機關部以下一級的行政部門。
“司”還有“觀察”、“查明”的意思,《周禮·地官·媒氏》中說:“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古代專門設媒氏這一官職,掌管婚姻,如果查明有過了結(jié)婚年齡還沒有成婚的男女,就設法幫助他們成婚。
“司”還是古代九州之一。漢代至南北朝時期都設有“司州”。
上一篇:臺的解釋|臺的意思|“臺”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商的解釋|商的意思|“商”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