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的解釋|食的意思|“食”字的基本解釋
按照我們老祖先的說法,自從燧人氏發明了鉆木取火之后,人類便結束了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開始吃燒烤的熟食。黃帝時期發明了釜甑,從此開始了煮飯燒菜的歷史,真正意義上的飲食也就產生了。
甲骨文的“食”字由兩個部分組成,是個上下結構的會意字。上面是個倒過來的“口”,下面是個裝食物的器皿的形象,“口”下面的點是人垂涎的樣子。整個字形就是口對著裝食物的器皿。
“食”指吃的東西,即食物、飯食、糧食。成語“豐衣足食”形容衣物和食物充足,生活富裕。孔子在《論語》里有一句名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是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后來人們就用這個成語形容飲食極其精細、講究。古人不僅注重食物的精美,還認識到糧食對于百姓的重要。《漢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意思是統治者以民眾為根本,而糧食則是民眾賴以生存的最為重要的東西。“食”的這個基本意義直到今天還在使用著,“葷食”、“素食”、“生食”、“熟食”、“主食”、“副食”、“面食”、“甜食”、“飲食”等詞語中的“食”就是這個意思。
“食”既可以指人吃的東西,也可以指動物吃的東西或飼料。如豬食、雞食等。
“食”還表示吃。《詩經》名篇《碩鼠》中有這樣的詩句:“碩鼠碩鼠,無食我黍。”意思是大田鼠啊大田鼠,別吃我的黃黍。詩中的田鼠喻指剝削者,其中的“食”就是吃的意思。這個意思保留在不少成語里。如“廢寢忘食”,指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專心致志。“食不甘味”,指吃東西時感覺不到它美好的滋味。“食不二味”,指吃飯不用兩道菜,形容飲食節儉。“食而不化”,指吃了東西不消化,比喻對所學的知識不能融會貫通。漢代應劭在《風俗通》里記載了一個“東食西宿”的故事:齊人有個女兒,有兩個人向她求婚,東家的男子貌丑但家境富有,西家的男子貌美但家境貧寒。父母猶豫不決,問女兒想嫁哪一個。女兒說想到東家吃飯,在西家住宿。后人用“東食西宿”比喻貪心的人好占便宜,想同時兼得各種好處。
“食”還可以表示飲、吸。蘇軾說:“擷亭下之茶,烹而食之。”其中的“食”就是飲、喝的意思。
“食”又指背棄。古人說“后雖悔之,不可食己。”意思是雖然后悔也不可背棄諾言。“食言”就是失信、不履行諾言。成語“食言而肥”比喻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違背諾言、不守信用。“自食其果”就是指自己做了錯事就要自己承受壞的結果。
“食”又指虧損,相當于“蝕”。如日食和月食。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發現了日食、月食的自然現象。《周易》說“月盈則食”,就是指月滿則虧。
“食”又讀sì,表示拿東西給人吃或喂食、喂養。《詩經》里有“飲之食之,教之誨之”的句子,“食(sì)”就是這個意思。現在我們把這個意思寫作“飼”。
“食”是漢字的主要偏旁之一,叫“食字旁”。含有食字旁的字都與食物或吃東西有關。如“飯”、“餅”、“飽”、“餓”、“飲”、“餐”等等。
上一篇:雅的解釋|雅的意思|“雅”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馬的解釋|馬的意思|“馬”字的基本解釋